探访百年古村寨 领略尔苏藏族文化魅力
在大凉山以北的甘洛县蓼坪乡境内,有一个尔苏藏族世代居住的古村寨——清水村。这里有成片的百年房屋,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凉山旅游》杂志社的委托、恰逢《中国国家地理》首席高山摄影师李国平到访,在初冬一个小雪纷飞的清晨,我们走进村寨进行探访,探寻古村寨的历史故事和神秘的尔苏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历史上重要的地理位置
从甘洛县城出发,沿省道S217一路向西,经海棠古镇到达甘洛与石棉交界处的竹马垭口,右转沿茶马古道南下,穿越正西大坝高山湿地草原,清水村就出现在眼前。
清水村,茶马古道上的一道重要关卡,俗称“老卡子”。“大树李子晒经关,白马抬头望河南;河南站,吃杆烟,八里平夷到大湾;一进深沟五洞桥,坪坝窑厂双马槽;尖岔陡坡到海棠,五里镇西腊木营。”这是曾经流传在茶马古道上的一段顺口溜,描述的是从雅安市汉源县到凉山州甘洛县的古道驿站名字和路径。腊木营(现蓼坪乡政府驻地,改名为腊梅村)的北门关卡就设在清水村。当时的“老卡子”两面是“鸟都飞不过”的原始森林大山,中间是“牛马都要陷进去”的沼泽地,虽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但也是一道极难攻克的关卡。
村子东临原始森林马基岗、西靠小相邻北延部分的大药山、小药山,茶马古道南北贯通,地势平缓,北高南低,土地广袤、水草丰富,平均海拔2200米,一年的霜冻期长达60多天,是典型的高寒山区。
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遍野的各色野花竞相绽放,夏天满山郁郁葱葱、各种杜鹃点缀其间,秋天彩林绚烂、草地金黄,冬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这里自古便是交通要隘,是马帮商队走南闯北的必经之路、歇脚之所。
古老的尔苏村寨
清水村是彝藏杂居村,2个尔苏藏族寨子,1个彝族寨子,是甘洛县最大的尔苏藏族聚居村,也是甘洛县至今保持尔苏藏族原生态生活最完整的古村寨,一直以来,备受外界关注。
清水塘坐东向西、白石村坐西向东,民居依势而建、层层叠叠,两寨中间相隔一座小山、两条水沟,不可对望,却能相呼。寨内房屋采用石头基脚、黄土墙体、青瓦盖顶,简单而实用;院落围墙、沟渠挡墙皆用乱石砌成,节约而牢固。百年核桃树镶嵌其间,无一不彰显着寨子的历史和文化。
尔苏藏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他们自称“尔苏”(白人),又叫“西番”,彝语称“俄主”(土地的主人),在雅安市的汉源和石棉、凉山州的甘洛和越西一带均有分布居住。尔苏人在户籍民族整治时期被划作是藏人的一个分支,但是生活习俗却与藏族相去甚远。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有早已不用的“萨巴图画文字”,有射箭节、还山鸡节等传统节日。
有人说他们是“西夏王国”的贵族,有人说他们是羌族的一部分,也有人说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可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留居于此?
尔苏文化萨巴图画文字传承人、甘洛县民协主席杨德隆说,灵关古道(茶马古道)上隐藏着多少秘密,至今无人知晓,尔苏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正在开展研究。
据《甘洛县志》记载,藏族(尔苏)是甘洛境内的土著民族,从一些口碑资料和地名得知,他们曾占有甘洛的大片土地。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已纳入地方政权直接管辖,清时清水塘(白石)设有藏族“百户”,民国时期各地藏民编入团防、保甲。1932年藏民分别编入海棠乡的3保、4保、8保,清水塘和白石村被编为第8保。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尔苏刺绣服饰,男人是大裤脚,刺绣长袖和褂搭配,冬天加羊皮或羊毛毡、牦牛毛织的披风,头缠黑纱带呈圆形。女人的是长裙,刺绣斜扣衣服,头缠多层布帕形如磨盘(青年白色、老年青色),用银泡装饰额头。尔苏人的服饰精美别致、落落大方,其精湛的刺绣技艺是尔苏人在生产劳动、文化生活中的创意产物,更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中的一大“瑰宝”,被收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尔苏崇拜石头,特别崇尚白石,他们认为石头是灵物,能通神、鬼、人,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能驱除邪恶、引来善福。尔苏人家家户户的神龛上都供奉着一块白石头,俗称“石菩萨”。
尔苏射箭节,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尔苏人称“措乃屋”,是为了纪念古时英雄车莫阿刚发明了弓箭,也是教年轻人狩猎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节前,全村按人凑粮集中交给酿酒妇女酿成坛坛酒。节日这天,全村的人身着盛装在大坝里集合,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萨巴主持祈福仪式。
尔苏还山鸡节,也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此节日是为了报答神的赐予,尔苏语称“拉干比”,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三,尔苏人的“感恩节”。仪式结束后,全村寨的人再次来到大坝里,研究生产、整修道路、完善《村规民约》等事项,并举行大型的狂欢活动庆典丰收。
宋恩
新闻推荐
“怎么又是这家公司承接的项目?”2018年1月,甘洛县委巡察组工作人员木乃,在梳理甘洛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工...
甘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