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社会文明从娃娃抓起

凉山日报 2018-12-03 07:55 大字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如果没有看到孩子们脸上那抹略带黝黑的羞涩,几乎不敢相信这些全是山区彝族小朋友,普通话甚至比城里的更标准。

“叔叔好!”“阿姨好!”热情的见面问好就让我们大吃一惊。

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幼教点的孩子们在认真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44岁的阿尔甲解哈莫是这个班的普通话老师,中专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幼儿教育的她,见证了孩子们从不会说汉语到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也是大山的孩子,深知语言不通对于成长的不利,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好好学习,长大以后都能走出去,去社会各个领域实现自己的梦想。”

说起梦想,孩子们热闹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也想成为一名老师,像阿尔老师这样的。”“我想当医生,这样奶奶的腿就不怕疼了”……

眉山村幼教点,一群来自邻里八村的3至5岁的孩子,讲述着自己朴实的梦,此刻的他们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反而更像是一个个能担当的有为青年。

“快乐池塘栽种了,梦想就变成海洋,鼓的眼睛大嘴巴,同样唱的响亮,借我一双小翅膀,就能飞向太阳,我相信奇迹就在身上……”

一阵阵欢快的歌声从另一个教室传了出来,整洁的校园、有序的休息室、充满童趣的壁画,谁曾想象过这样配置的幼儿园竟然出现在了大山深处。

眉山村115名小朋友都是彝族,有五分之一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更早,但是更多的时候,孩子们还是在用普通话愉快地唱歌和游戏中享受自己的童年。

据了解,甘洛县共有幼儿园11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9所),“一村一幼”幼教点211个,在园幼儿13151名,幼教班344个,辅导员688名,实现了幼儿教育全覆盖。

在“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推进进程中,甘洛县制定出台了《甘洛县学前学会普通话实施方案》,并先后组织全县688名一村一幼辅导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又选送了180名辅导员到江油幼儿师范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素质培训,有效提升了村幼辅导员的普通话水平和综合素质。

甘洛县从2017起,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每天中午给每名幼儿解决3元钱的营养餐,具备正餐条件的开设正餐,不具备的就交替发火腿肠、牛奶、八宝粥、小馒头、沙琪玛等,尽量保证孩子中午吃好吃饱,而且不交一分钱。幼儿午餐的开设,不仅为家长分了忧,而且教会了儿童讲卫生的好习惯,“小手拉大手”带动了家庭生活好习惯的养成。

甘洛县地处川西南部,大渡河河畔,凉山州北部,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全县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居住着彝、汉、藏等多个民族,总人口23.37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77.14%,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也许是受限于甘洛的自然和交通条件,也许是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一些老百姓的习俗观念稍稍有些陈旧。许多人不明白普通话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是浪费时间。而实际上,幼儿的早期汉语普通话教育,使彝族幼儿在小学前就过了汉语关,有效解决了因语言不通而学习“欠账”的恶性循环现象。

“扶贫先扶志,扶智先通语”。通过村幼教、农民夜校、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村风民俗逐渐好转,80%以上的老百姓们都听得懂、说得来普通话,在外出务工和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中不再语言“拘束”。本报记者 代炜

新闻推荐

甘洛借力“秋风”保路畅人安

本报讯(王方泽许洪兰)自“秋风”专项行动以来,甘洛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采取四个狠抓举措,强力推进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

甘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洛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