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的屯与古代屯垦驻军息息相关
西昌的屯与古代屯垦驻军息息相关
遍布安宁河河谷平原
和邛海湖盆平原一带
西昌有很多称为“屯”的地方,其中城区有尤家屯、邵家屯、张家屯、上张家屯、吴家屯、齐家屯,川兴有毛家屯、杨家屯、焦家屯、雷家屯、中屯,高枧有刘家屯、边家屯,礼州有陈远屯、唐贵屯,兴胜乡有小杨屯、董家屯、杨大屯、倪家屯,安宁镇有邹家屯,裕隆乡有星宿屯,黄水乡有南屯,经久乡有卢屯、庄屯、潘屯、刘屯、周屯,海南乡有小屯。等等。
这些屯,距离西昌老城区不远,地处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安宁河河谷平原和邛海湖盆平原一带,跟地名中带有“所”与“营”的地方类似,与古代屯垦驻军历史关系密切。
文/特约撰稿王仁刚
“屯”的本义是指草木初生艰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下》说:“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chè),贯一。一,地也;(屮),尾曲。《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屯”是一个会意字,“一”表示大地,“屮”表示初生的草木,屮中间的“丨(ɡǔn、shù)”,表示植物的茎干。这里的茎下端根部呈弯曲状,表示初生之艰难,好不容易才从土里生长出来。
“屯”由草木初生含义引申出很多意义。草木初生,数量多而集中,便有了聚集之义,如屯聚、屯合、屯结、屯居;部队驻扎,需要集结居住,故有戍守、驻扎之义,如屯兵、屯扎、屯卫、屯守等;屯扎的营地逐渐形成村落,便有屯堡之义,如屯子、屯堡、屯田等。
古代驻军在戍守之地垦荒耕种,称为屯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屯田制是汉代以来,军队为取得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屯田是由政府组织,其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应用先进耕作方法,劳动生产率较高。西汉文帝时“(晁错言)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汉书·袁盎晁错传》)。这是大概边疆屯田的开始。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吏卒五六万人”(《汉书·西域传下·渠犁》),设置屯田校尉进行管理。东汉建武四年(28年)冬,“(马)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于)上林苑中,帝许之”(《后汉书·马援传》)。这是内地屯田的开始。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北宋时期,金政府于驻军所在地分拨田土,令兵士屯种自给,屯田由此遍及内地和边陲。元朝幅员辽阔,各行省皆立屯田。《元典章新集·户部·职田》规定“将屯田、营田、职田一体科徵(征收赋税)”(《文献通考·田赋七》)。
明代继承元代的军户制度,军户子孙世代为兵,作战而外,平时屯种。焦竑《焦氏笔乘·营田》记载“若屯田,则咸屯兵为之,赵充国、邓艾、羊祜皆是也。故云屯田。今江南民租官田者,皆名屯田”。
为充实边防力量,明政府鼓励商人运粮至边地仓库交纳,由官府给与盐引。而盐商惮于长途转运粮食,乃在官府拨给的边区荒地上招募游民屯垦,以所获粮食,换取盐引,称为商屯。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义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军事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供军需。
屯田规模,历代不一。汉武帝在黄河河套以至河西张掖、酒泉一带有屯垦戍卒60万人。唐代屯田主要在辽东至陇右的北方边界,有5万顷左右。明代达于极盛,约64万余顷。清代除保留漕运屯田外,只在蒙古、新疆和西南苗疆设有若干屯田,屯田制度进入尾声。
明洪武年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乱,朝廷派遣凉国公蓝玉调集陕甘及江南将士平叛,朱元璋亲自“帷幄运筹,竟劳宸断”。叛乱平定,“官其渠帅,拟本遗意于诸葛公,屯其土田,更取良法于赵充国。且分驻散兵,其数逾万,可谓重视建昌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遂命令士兵就地屯垦、戍边、建制、筑城。
据《西昌县志·武备志》记载,明代建昌卫军(相当于正规部队,另有募兵、乡兵、甲军)有10430名,卫内四所及中、左所原设屯田2530份,应纳屯粮14966石。礼州中所屯田233份,粮1398石;礼州后所屯田176分,粮1056石;德昌所屯田487分,粮2922石。
川兴焦家屯距离西昌老城区8公里,地处川兴湖滨平原东部、邛海北岸。早在明代洪武年间,许多家族便驻守此地,包括焦家、高家、巫家、花家等。《巫家族谱》中有“起笔巫伏祖,屯兵焦家屯;围剿木托寨,功德荫后人”的记载。
毛家屯在清代出了一个清官,就是秀才傅宏才在《邛都赋》中提到的“文学传毛公之美”的进士毛万铨。毛万铨,字清斋,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举人,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年)参加殿试赐进士,分发湖北汉阳通判,后补任松滋县县令。当时旧例有河堤银700两为县令的官规费,但他不接受,同时竭力废除弊政。因此跟知府不相合,辞官回乡。因他无钱上路,当地百姓捐资为他筹集路费。并歌颂他:“我爱毛公廉,不取半文钱。膏脂怜赤子,葡瓠养性天。慕我毛公断,听讼早结案。民无拖延苦,曲直皆立判。”他回乡后迁居德昌麻栗坪。咸丰年间,太平军石达开进军西昌,经过其家乡,其中一个白头老兵看见他家的匾,就说:“这是我们老家的毛青天,他的家竟然在这里!”于是大家围住下拜后,命令不得搅扰毛万铨的乡里,住了三天后拜别而去。
毛万铨的后裔出了个热心公益的人,他叫毛济美。毛济美,字绣五,他的父亲叫毛凤灵,文学好、人品好,很受人尊敬。他继承家传,急公好义,特别以赞助地方教育为己任。清末改泸峰书院为鸡心石小学,地方狭窄,毛济美家老宅与学校临近,慨然割捐以补充校舍。等到研经书院改设宁远联合中学时,又与毛家先代故居相邻,他又把土地捐给学校,使得两校学子能够永有求学地。毛家美24岁考中秀才,乡居讲学,培养子侄,十子三婿,一门称盛。
川兴新桥杨家屯原名杨百户,杨姓谌姓人居多,是清代台湾道台谌昌绪的家乡。谌昌绪,乾隆五十年(1785年)丙午科举人,系拔贡生谌松之子。谌昌绪富有才气,为人洒脱,喜爱交友。他到京城参加考试,落第滞留。他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举人可以到吏部去候选。”不久果然就有外省请求选派官员,谌昌绪就前去候选。当时坐在上边的亲王原来就是他的那位朋友,谌昌绪于是被分派河南任职。后来亲王到河南巡视,询问谌昌绪在哪里。知道谌昌绪和亲王关系好,巡抚藩台便授予谌昌绪重任,他的业绩也不错,不久便补缺升任知府,调任台湾道台。当时学使不亲临台湾组织考试,就由谌昌绪兼任主考。后来谌昌绪病逝福建。
合兴村中屯高家是大户,经营马帮,兼有东西乡之产业,有“东乡第一家”之称。清末民初,高家出了两个著名留学生,一是留日生高尚志,一是留法生高九河。关于这二人,笔者此前多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抗战期间,中屯人高耀先担任川兴乡中心小学校长,曾作校歌激励学子,至今传唱。其词曰:“濒邛海,面泸山,这里是优美的环境/田庄广,人烟稠,这是我们的家园/巍然川小,创设在民元前/文化的发达,东镇吾校先/创就了许多国家的干员/同学们,快起来/奔着智仁勇去干,挽救大时代的国难!”
屯的故事,访之不尽,讲之不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屯已不复当年状况,残存的古建民居也殆将消失,原有的村民多已四处分散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只偶尔会有人谈到这些曾经的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的屯名称也将湮没了。
如果绘制一张明清的西昌全景图,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中心是建昌古城,城防坚固,戒备森严;近郊平原地区,是富庶的村寨、屯堡,如果把屯堡连起线,仿佛是拱卫古城的第一道锁链;远处山脚隘口、二半山区,是营汛驻防之地,是拱卫古城的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锁链;再远处,是绵延的群山,是更广阔的天地……
川兴焦家屯距离西昌老城区8公里,地处川兴湖滨平原东部、邛海北岸。
本报记者钟玉成摄
新闻推荐
县国有资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拥军优属 光荣落户”挂牌活动
为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浓厚社会氛围。县国有资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
德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