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田:“我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凉山日报 2019-05-29 08:13 大字

马田,男,汉族,1976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现任六所镇陈所村村民委主任、德昌县精品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德昌县第一届劳动模范。

1993年,马田中专毕业后,跟那个时代众多的年轻人一样,选择在外拼搏闯荡。他先后进过厂、下过海、开过店,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了一些积蓄。而此时家乡陈所村的变化却不大,大多数村民生活依然艰难,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低收入经济作物为生。

2004年,德昌县精品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陈所村正式成立,经过几年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主要以种植圆黄梨为主,在合作社内的社员经济效益相对较好,收入也很可观,此时的马田看到了家乡农业发展的前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生活。

随着德昌县精品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销售压力也与日俱增,市场压力显现,部分人开始出现悲观情绪,合作社理事会内部因发展理念和思路也出现分歧,一名理事主动退出。因此合作社理事长找到马田,劝说他选择加入合作社共谋发展。最终,经过社员们选举,马田顺利当选理事,分管会计和销售工作。

进入合作社理事会后,马田深知要办好一个合作社十分困难,不仅要有远见,同时要有谋略,团队协作要高,业务水平要精,因为是为老百姓办事,也是如何让农户富起来的领头雁,他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从种植、管理、施肥、施药学起。

在合作社的工作中,协助理事会、理事长制定了《德昌县精品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肥料配方,统一以技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统一物资、统一销售,实现生产、供销为一体的销售模式。同时品牌建设上秉承以“抓质量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为根本思路,严把质量关,实行分级包装、分级销售、和定追溯制度,从源头到终端严格把控,同时注册商标,申请了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实现高端品牌之路,同时扩开市场,除了成熟的昆明市场外,马田还先后分别到重庆、长沙、宁波、广州等城市开拓市场。与此同时,通过政府搭台参加了农博会、世博会展览,德昌农产品实现了线上销售模式。

通过努力,合作社当年的销售效益显著提升,果品销售价格平均提高1元左右,亩产提高3700元左右,达到20000元/亩,最高达到30000元/亩,合作社当年给社员的果品销售返利150000元,分红120000元。

在财务方面,马田坚持规范及时,公开透明中、民主监督,社员满意达100%,这为日后合作社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合组织和成立资金互助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合作社升级转型奠定了基础。

2010年,马田当选为陈所村委会主任。当时陈所村有60%左右的村民是合作社的社员,以种植梨为主,其余村民们发展其他经济作物,该如何发展?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马田和村两委班子一道通过借鉴合作社发展思路,制定村发展长远规划,引导农户转型发展,带领草莓种植农户参观现代草莓种植基地,引进新优品种试种。同时指导农户果桑、李子种植,从修剪、施肥、采摘分级、包装运输进行规范指导,让品质提高,实现效益最大化。

随着乡村振兴、康养旅游的发展契机,陈所村两委结合村的地理优势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现有产业优势,开启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上以抓基础设施建设及村貌规划布局为主,组织农户兴建田间机耕道、采摘道,优化绿化村道、社道,结合现将完工的德南路、花马河生态防洪堤的工程,以及村内环村道路建设,进行桃花、垂柳及其他绿化种植,实现软环境的打造提升,同时考察、借鉴其他发展成熟的乡村,为发展康养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通过马田与其他人员的共同努力,德昌县精品梨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了一个较大的综合实体,合作社通过转型升级,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升级转型,下设桑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冻库,实现了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解决了老百姓种、销难的问题,年产值已超千万元,户均增收上千元,同时合作社的转型升级解决了当地一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民不出远门就可打工,既照顾了家人,又有一份可观工资收入,合作社用工最多时150人,每年支付工资近百万元。

新闻推荐

县政务服务管理局践行“放管服”改革

“520”,谐音“我爱您”!5月20日星期一,德昌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婚姻登记窗口人头攒动。一大早,婚姻登记窗口就迎来了一对对...

德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昌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