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 德昌绿意生辉林果飘香

凉山日报 2019-05-22 09:26 大字

5月的德昌县乐跃镇,草长莺飞,百鸟争鸣,春意正浓。记者乘车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翻过一条深沟后,乐跃沟村三社张方兵的核桃园便进入眼帘。

放眼望去,山沟两侧坡面上,一棵棵核桃树结满了圆润饱满的果子,一幅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片核桃林是我2000年栽植的,面积50亩,过去种玉米,收成不太好。实施退耕还林后,全部栽上了核桃树,从2004年至今,平均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张方兵介绍道。

1999年10月,德昌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同样在乐跃沟村这片土地上生活了40年的张方桥也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受益者。

1999年7月,张方桥初中毕业回家后,正赶上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没有外出打工,在说服父母后,把家里60亩坡耕地都退了耕还了林,在山上种上了40亩板栗树,20亩德昌杉。

为了管理好这片板栗林和德昌杉,他在沟边搭起了临时茅棚,吃住都在山上,从修枝、除草到翻土、上肥都亲力亲为。经过辛勤劳动,板栗从第四年就产生了收入,此后每年产量和效益都快速增长,仅2018年纯收入就超过7万元,成了村上板栗种植大户。而同期栽植的杉树也有碗口粗大,笔直笔直的好像竞相比高,若今后申请采伐这批杉木,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在茨达镇磨房村一社,金成华家椒园内密密麻麻的果实缀满枝头,漫山遍野都弥漫着醉人的清香,伸出舌头轻轻一舔,“好麻”。

金成华乐滋滋的告诉记者,这片经过他精心打理的15亩青花椒,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2012年以来,青花椒每年的收入差不多有6万元,加上最近几年在椒林下养羊养鸡,收入有10万元”。说完这话时,金成华是一脸灿烂的笑容。

锦川镇退耕还林5181.5亩,其中退耕还桑面积4032.2亩。如何保证退耕还林工作不但“退得下”,还要“稳得住、不反弹,”德昌县委、县政府意识到,退出来的耕地必须要让农民“能致富”才行。于是,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推动蚕桑种植的“退耕还桑”模式在德昌兴起。

据了解,如今锦川镇已经巩固住了退耕还桑成果,而且带动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通过销售桑葚和蚕茧,仅2017年,该镇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的农户就有200多户。

“山川绿了,生态好了,乡村美了,农民富了。”这是退耕还林后锦川镇老百姓的共同感受,也是德昌县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体现和生态建设的一道缩影。

据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3年12月底,德昌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1万亩,其中荒山配套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同时,该县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借助退耕还林面积发展核桃3.2万亩,板栗2.1万亩,蚕桑2.4万亩,华山松1.1万亩,青花椒0.4万亩,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58元。

2019年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周年。如果要问退耕还林百姓收获了什么,德昌的老百姓可以肯定地回答:收获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更收获了发展的信心。

(张霖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大凉山(安宁河谷)2019文旅康养重庆招商推介会今日开幕

本报讯大凉山(安宁河谷)2019文旅康养重庆招商推介会借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西洽会”)平台,于今日...

德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德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