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银:烤烟让日子富起来
尽管种植烤烟已经很多年,但真正让张学银一家初尝甜头却是在三年前。如果不是全面掌握了种植和烘烤技术,之前一直觉得种烤烟“没搞头”的张学银可能已经不种烤烟了。
“扶贫工作组来了之后嘛,都鼓励我多种点,技术上给我指导,我就越种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经验,收入也逐年高起来了。”现年36岁的张学银非常感激扶贫干部和技术人员给予的帮助,让一家人摆脱了贫困。
时间进入4月,对于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小南山村村民张学银来说,他家今年计划种植16亩烤烟,再过10多天就是烤烟大田移栽,那时真正的“大忙”才开始。
以前也种烤烟
但没有挣到钱
“我们这里属于贫困山区,土地大多是旱地。烤烟以前也在种,但就是没有挣到钱。”张学银说,南山乡小南山村属于高二半山,土地里只能种玉米、土豆之类的农作物,广种薄收,日子过得很是清贫。
由于贫困,张学银的童年过得很苦。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仅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回到家的张学银埋头苦干,勤俭持家,逐渐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和顶梁柱。
“我们家种烤烟差不多有10多年了,一家人虽然勤劳肯干,但由于种得少,也就四五亩的样子,加上种烤技术也欠缺,一年种烤烟的收入也就几千块钱。”张学银说,多年来全家只能靠种植玉米,养一些鸡、猪等补贴生活。
近年来,随着两个儿子逐渐长大,年迈的母亲常年生病,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是负重前行。张学银曾经试图找些致富门路,但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最终没有成行。
转机,出现在2016年。是年,脱贫攻坚全面打响,乡村干部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张学银家也被精准识别为脱贫对象。当年春天,乡上的帮扶干部来到张学银家中,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帮扶干部分析出他家经济来源单一,没有致富产业,发展资金缺乏是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
学好技术是关键
清贫日子逐渐远去
要想脱贫致富,还得要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针对张学银家实际情况,乡上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他沟通做工作,从思想上激发他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并鼓励他大胆干。
按照“菜单式”脱贫项目,张学银与家里人协商,最终决定当年将种植烤烟面积扩大到12亩,并将种烤烟作为全家的脱贫致富项目长期发展。
村民苦干,帮扶工作组实帮,希望张学银为全村贫困户带个好头、做好示范,并为其办理贫困户产业发展借款1万元,用于购买烟需物资和烤烟房修建。
这一年,从烤烟大田整理、烟苗移栽、田间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择、烟叶烘烤、分级扎把等一系列工序,乡村社干部、帮扶工作组成员都全程参与技术指导,张学银也虚心学习,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在多方大力支持下,张学银的烤烟事业有了起色。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收获,2016年实现收入3.6万元。认准了这个项目以后,致富的路子就好走多了。2017年他将烤烟种植扩大到16亩,实现收入4.8万元;2018年同样种植烤烟16亩,实现收入5万多元;2019年,依然保持种植面积16亩。
“现在的日子比起以前好过多了,今后几年都要种植烤烟。” 张学银说,2017年家里修建了安全住房,政府补助了8万元,自己筹备4万多元,靠种植烤烟已经将当时借的钱全部还上了。
从四五亩起步,到现在的种植大户,带动村里种植烤烟的村民越来越多,目前全村种植烤烟近800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学银是全村贫困户烤烟种植的主心骨,对于其他种植户的“技术取经”,他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
结合实际的“土办法”更接地气,也更为实用。通过几年的实际操作,张学银的烤烟种植已有相当的水平,他将学到的种植知识结合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简便易学的种植技术,在贫困户烟地、自家烤房,随时随地向其他村民传授种植及各种常见病防治技术,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烤烟种植业。
文/图 本报记者 沈虎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确保全县“春耕”生产期间的农机安全,德昌县农业农村局结合全国“两会”安保工作,强化源头监管,开展农机安全检...
德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