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书院 字库塔的文化根基
外省人进入德昌后,除开垦田土外,也有官绅兴办社学对乡村学童传授知识。
清代有设馆授徒之风。或由地方塾师开设“团馆”,相收附近学童入学;或由士绅富户延师教授,谓之“东馆”。
私塾教材多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之类,视学童识字程度与塾师爱好而定。授课以读书、背诵、习字为主,具备一定基础后开讲(教师授课)、开笔(学生作文)。“乡设义学”。义学又称乡学或义塾,多由热心教育人士筹办。校址多借用庙宇、祠堂,经费或来自庙产地租,或由私人捐输。教育由主持人延聘,学童不纳束脩,贫家子弟亦可入学就读。德昌义塾可考者有三所;一是明善义学,在县城上翔街观音堂;二是务本义学,在县城下翔街桓侯宫;三是宽元鼎义学,在宽裕五官庙。道光二年(1822),王、何二姓争南坛旱地兴讼,经德昌巡检牛梦祺等判作官地,年收地租八十串作明善,务本两义学经费。宽元鼎义学每年经费三十串。光绪末年,因章程改易义塾停办。
德昌书院设于清代中叶,主持院事者曰山长,由邑令遴选名儒或贡举中人充任。主授“四书”、“五经”,间及诗律、策问、时政、尤重八股文,“储才以应科举”。生源多来自秀才、贡生、监生。亦有经考试合格之私塾生员。德昌有书院二所:
凤池书院院址设南郊一里处之龙王庙侧节孝祠前,有讲堂三、学舍十四。道光甲午年(1834),德昌巡检王仕馨倡议,由功德局、茨达虫会及王本人等捐资筹办,王自任山长。王离任后十余年,书院经费来源枯竭,一度颓落。道光二十七年(1847),巡检贾惟善力加整顿,以南坛官地地租、德昌牙行、巴洞六所等地经纪交纳之款充作书院经费,凤池书院乃得复苏延续。
圣功书院院设城南青狮庙三教寺,咸丰三年(1853)创建。初,因陋就简,旋经邑令命巡检王祖培主持改造,院貌得以改观:正厅有三间大讲堂,东西侧楼为生童宿舍,前有曲池小桥,夹道竹树,门前两株黄桷树枝繁叶茂,巍然挺拔,至今犹存。三教寺庙产多,地租丰,书院之月课膏火充盈。山长多系县之名流,如高焕然、金魁、张联芳等。金魁掌院约二十年,及门弟子数百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贯彻省州工商系统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重要决策部署。自9月1日起,德...
德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德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