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字库塔的百年文事

西昌都市报 2018-10-22 08:14 大字

仓圣宫字库塔。 王勇 摄 茨达字库塔。 王勇 摄 鱼洞寺字库塔。 周雯 摄 学生赴字库塔焚纸敬天。 张杰 摄

敬天惜字

德昌字库塔的百年文事

“德昌字库塔群”由6座字库塔组成,分别位于凉山州德昌县茨达、巴洞、德州、六所、小高、麻栗6个乡镇,先后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2012年,“德昌字库塔群”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德昌县字库塔群”也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字库塔群。

字库塔,亦称“字库”“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相当普及。字库塔的兴建除了对先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相关。古时,人们要想升迁致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尚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字库塔逐渐成为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对其顶礼膜拜,祈求护佑,金榜题名。

多文化融合形成“九宫十八庙”

汉晋时期,从川西、滇西向滇西南出境连通东南亚、南亚,已开通了民间商道,史称“蜀身毒道”。其主线之一的零关道(旄牛道)蜿蜒于横断山南北走向之上,沿今成都、邛崃、雅安南进再经会理黎溪渡金沙江入滇,逐步成为民族迁徙、经济贸易、文化传播的大走廊。德昌便是这条重要交通干线上一个历史悠久的驿站。貌不惊人的德昌地理位置不容小觑,正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县境内标志性建筑魁星阁上所书“北达京畿”“南通蒙诏”。

元、明、清三代均值德昌大规模开发时期,迁入移民甚众。《德昌所志略》:德昌纵横数百里,田地膏腴,虽遭兵燹,犹蒸蒸然烟火相望,良以五方杂处,生齿浩繁故也。天下田赋,古称一扬二益,盖蜀地沃饶实过九州,德昌虽地处偏隅,亦肥壤也。民有乐输之忱,官无催科之令,诗歌乐土,良有以也。

于是在德昌这片乐土上,从东西南北迁徙至此的人们辛勤耕耘,生生不息,将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带入并传承下来。外省人迁入德昌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多样化,以至于纵横数百里的境域内,就有28座宫庙之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可见各类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兴盛。从《德昌所志略》中收集的两首邑人林锦朴描述本地风土人情的竹枝词可略见一斑:

《五方杂处》

水绕山环绿野沃,人烟辐辏风雨和。

语言错出难分辩,自是他方杂聚多。

《纺织》

唐魏遗风俗未更,内勤纺织外勤耕。

家家机杼催残月,半杂儿童诵读声。

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不能有随意丢弃、践踏等秽用举动。民间有种说法,糟踏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字库塔集中焚化。

清代德昌社学兴盛,修建了六座字库塔。人们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经办,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一些地方还设有“惜字会”,除了自觉惜字外,还义务上街收集字纸;有的则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所有用过的磨损残破的经史子集,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再点火焚化。

从外观看,德昌字库塔具有不同风格与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字纸便从小孔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雕梁画栋,特色突出;有的非常古朴,青砖碧瓦,未作更多装饰。

仓圣宫字库塔

位于县城(德州镇)东北约300米处的凤凰嘴山顶,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系仿楼阁三级六角攒尖式塔,砖石结构。塔高13.7米,三层塔身逐级上收,每层均有烧陶龙凤或装饰浮雕,底层环周镌刻有“凤、凰、鸣、矣”四个大字。

茨达字库塔

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位于茨达镇新胜村北300米的德昌至米易公路旁,四周为荒坡,系仿楼阁五重檐、六角攒尖式砖石结构建筑。塔座周长16.2米,占地21.9平方米,通高25米。第一层有二通碑记、三通功德碑,南开窗。(紧转16版)

字库塔焚字专人经办并有专门礼仪

新闻推荐

争做时代好少年

10月12日,在第69个“建队日”即将到来之际,德昌县第二完全小学隆重举行“庆祝建队69周年活动暨‘争做时代好少年’、...

德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德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