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有个“刘一手”种烟致富奔小康
刘刚,39岁,四川省德昌县铁炉镇菠萝村下虫园社人,人称“刘一手”。为何叫“刘一手”?只因他玩得一手木工好手艺。据说,他的祖父就给当年凉山最大的彝族土司修过府邸,木工活儿是家传一绝。
多年来,刘刚走南闯北,入过建筑队、跟过包工头,去过敦煌、西宁、银川,到过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后来活儿越来越少,赚的钱也更少,让他多次萌生换个营生的想法。
2014年底,同乡赵兵的媳妇儿王霞带孩子到云南探亲。闲聊中,刘刚从王霞处得知政府和烟草公司对烟叶生产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烟叶相比其他经济作物市场价格更稳定,家乡靠种烟致富的人越来越多时,他心动了。考虑到家里孩子大了,要照顾学习,父母老了,干不动农活儿,刘刚毅然决定回家种植烟叶。
2015年,他向烟草公司递交了烟叶种植申请,带着家中4个劳动力,种植烟叶50亩。
初尝烟叶味,一炮打响
种植烟叶是技术活儿,烟草公司对烟叶的质量要求很严格,从烟苗到栽种、施肥、管理、再到劈烟、编烟、烘烤,都有严格的标准。
从小在农村长大,田里的活儿,难不倒刘刚,烟叶田间长势甚是喜人。但到编烟烘烤时,就是一大难题了,刘刚一切还得从头学起。因此,无论是成熟度辨别、鲜烟分类编杆、合理装炕、正常烟叶烘烤,还是特殊烟叶烘烤上,刘刚经常主动请教烟技员和老烟农,空闲时间就熟记三段式烘烤工艺。碰到哪家的烟烤坏时,他都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带着笔记本,听技术员讲原因及解决措施,以便自己在烘烤烟叶时规避错误,烤出高质量烟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烟草公司技术员的指导帮助下及自己的辛勤劳作下,这一年,刘刚种的50亩烟叶,烘烤出炉成色好,烟叶无挂灰、无青杂、纯度高,卖了个好价钱,全家收入高达15.8万元。
共建互助组,减工降本
2016年,刘刚被推选下虫园社社长。那年,遇到全国民工荒,外地老板纷纷来凉山高薪招工,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就接近三分之二,再加之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全社烟叶收成缩减了一半,刘刚看在眼里,痛在心中。
2017年初,在与几户有经验的烟叶种植大户商议后,刘刚决定成立烟农互助组。但这个提议很快遭到了社内其余烟农的质疑,劳动力是否能跟得上?会不会错过烟叶生产的最好时令?为使烟农信服,刘刚决定用大田移栽作为试金石。他合理编排了烟农移栽轮次,在轮次中注明每天的上下工时间及人数,并将自己家的烟留到最后移。
有了互助组的介入,本来用20天才可全部移栽的烟叶,仅用了16天,节省了4天,烟农们最终认可了。有了移栽的经验,刘刚又将互助组延伸到了田间除草、打药、烟叶采收编杆、分级和烘烤环节,同时还融入了生产技术交流,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取长补短,改进不足。2017年,刘刚家的65亩烟叶,卖了18万元。
“人活着就要有精神,要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是刘刚常对自己说的话。据悉,2018年,他家除了种烟60亩,还养了30多头山羊,种养殖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在县城里买了住房,家里买了车子,还将两个孩子也送进了城里的小学。
前几日,笔者在菠萝烟点见到了正在卖烟的刘刚,谈及今年收入时,刘刚信心满满的告诉我们,自从有了烘烤突击队和入户指导队的帮助,烟叶不仅外观好,内在品质更不错,保守估计收入20万元没得问题,种烟这条路,他算是选对了。
崔佼 拓阳阳 本报记者 张文俊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各位都是‘老\’财会人员了,这次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4个重点项目开展复查,重点查资金去向。”在德昌县“清卡行动”重...
德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