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全元:援彝是对人生价值的升华
□本报记者 雷彬 刘甜甜
“我正要下乡去查看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开工建设情况……”7月23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援彝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魏全元,此时的他正在距离家乡667公里外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
在到布拖县之前,魏全元是华蓥市委副书记。2018年6月17日晚10点,魏全元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援彝的通知来了。“刚开始其实很犹豫,按选派条件、资历、经历,真没想到会是我,如果去援彝,一呆就是三年,家里谁来照顾?”魏全元说,得知消息的妻子和孩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一时有些不忍。但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他还是毅然决定去援彝。
“刚走进布拖县,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深度贫困等问题一一展现在眼前。”见到贫困村民的第一眼,魏全元心中就泛起了苦涩,村民家庭经济条件差、产业单一、房屋破旧……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己所能为布拖人民做点什么,改变这里贫苦的面貌。
说干就干,作为此次综合帮扶队队长,援彝队伍的“领头羊”,魏全元深知责任重大,刚到布拖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全面调研,“只有调查后才有发言权,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对策。”魏全元说,之后的大量时间,他都在前往乡村、访贫问苦的路上,车子到不了的地方就靠走路,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两个月时间里,魏全元走遍了布拖县的山山水水,用脚步丈量了布拖30个乡镇100余个贫困村。在调研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五得工作法”,“群众的话要听得进、问要答得清、气要理得顺、忙要帮得到、事要干得好,‘五得工作法’让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布拖人民的信赖和认可。”魏全元说。
在布拖,语言也是魏全元和帮扶队员们面临的障碍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融入当地工作,魏全元坚持每天学彝语,“通过和当地干部交朋友,结对子,加强日常彝语练习,我们成功闯过了语言交流困难这一道关口。”说到此,魏全元语气变得欢快起来。
与当地干部结伴而行,成功闯过语言关后,魏全元的热情持续上涨,工作也逐渐顺利展开。但布拖的现实情况着实让魏全元捏了一把汗——要想脱贫致富,住上好房子是刚性需求。由于地势险峻、海拔较高、气温变化明显,最开始进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点多面宽量大、施工条件艰苦、材料运输困难、受季节影响严重,易地扶贫搬迁可以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魏全元说,过去施工进度滞后、前松后紧,很多工程错过了最佳施工时间。今年以来,他率领发改、规建、国土、EPC项目实施单位,不畏山高路远、崎岖艰险,用极短的时间跑遍了他所联系的拖觉、交际河两大片区10个乡镇30个村80个集中安置点,深入一线规划选址、定向、布局,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督促施工队伍加快工作进度,这为“两年任务一年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饿了忍着,渴了就喝矿泉水,这段时间几乎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让魏全元印象深刻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遇到的难题,“选址定向出现问题,只有与施工队伍重新商量协调。”守在施工现场的魏全元直到问题解决才肯离开现场。
“布拖县海拔落差大,公路狭窄,上方悬石林立且没有护栏,但是魏副书记不惧危险,经常下乡督促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产业发展等,从不言累。”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韩华军说。
在布拖工作,魏全元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深感布拖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曲折与艰辛,“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在警醒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魏全元说,一生能有一次援彝的经历,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更是对人生价值的升华。
新闻推荐
7月19日到22日,“火把原乡·燃情阿都”2019中国·布拖彝族火把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举行,非遗展演...
布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布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