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呷次拉: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凉山日报 2019-06-12 08:13 大字

苏呷次拉,是个地道的彝族汉子。他个子不高、清清瘦瘦,饱经沧桑的脸上,双眼透露出坚毅与执着。

土生土长在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的苏呷次拉,经历过贫穷磨难、经历过生活艰辛,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硬是凭着辛勤劳动、勤奋好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实现了脱贫致富梦想。

不止如此,作为博作村的老支书,苏呷次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村民们鼓足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村民们逐渐摆脱了贫穷与落后。偏僻山村,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

摆脱贫困要靠苦干

小时候,苏呷次拉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受生活所迫,读到初中时,家里无力供他继续学习。于是,苏呷次拉开始在家务农。

成家后,他依然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但是,随着2个孩子陆续出生,日子便显得捉襟见肘了。孩子渐渐长大后,开销日渐增多,家里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

虽然苏呷次拉勤劳肯干,各项农活都拿得起,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但就是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一年下来仍然挣不到几个钱。

那时,沉重的生活负但,压得苏呷次拉喘不过气来。摆脱贫穷,是苏呷次拉美好的梦想。

穷则思变。2001年,苏呷次拉放下手中的锄头,决心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他,成为布拖县第一批外出的农民工。几年过去,尽管收入略有增加,但是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妻儿始终让他牵挂。苏呷次拉想回到贫穷的家乡去发展产业,于是,他经常收看有关农村创业类的电视节目,并仔细留意相关信息。

苏呷次拉是个心细、大胆的人。2008年,他在一期节目上看到,外面有人养细甲鱼致富的故事。随即,想到家乡的河流里面就有不少细甲鱼,是不是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做法。想到这里,苏呷次拉睡不着了。

当时,整个布拖县还没有养鱼的先例。苏呷次拉小心探索,先是取水到西昌化验,确定水质适合养殖细甲鱼后,才开始学技术、挖鱼塘、买鱼苗。

2010年,苏呷次拉养的鱼正式出售,挣到了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

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

苏呷次拉是个闲不住的人。经济条件改善后,他并没有满足,而是在想方设法谋求新的发展。

依托博作村天然草场多这一自然条件,2012年,他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觉撒乡第一个西门塔尔牛养殖场。

想养好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苏呷次拉再次走上了学习之旅。养牛之余,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背着笔记本,出外考察学习其他养殖大户的技术经验。随着逐渐熟悉青储饲料、架子牛、育肥牛等新鲜词汇,苏呷次拉的养牛经验日益丰富。

如今,在驻村帮扶队员引导和帮助下,苏呷次拉家的细甲鱼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效益也越来越好。同时,家里还养了600只土鸡、40头西门塔尔牛和40头布拖黑猪,更增加了收入。

苏呷次拉,逐渐成为村民眼里的致富榜样。榜样,就要有榜样的样子。苏呷次拉不遗余力向周围群众传授经验,引导他们参与养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带动了博作村其他规模化家庭牧场的发展,在布拖县率先实现了村级牛、羊、猪、鱼、鸡养殖全覆盖。在他的带领下,博作村成立了3个牲畜养殖农场,2各养殖合作社,牲畜存栏500头,带动40余户零散养殖户,养殖产业正蓬勃发展。

2018年,博作村通过了脱贫验收,摘掉了贫困帽子。这一年,苏呷次拉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文/本报记者 钱栩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布拖:全力推进惠农资金发放

本报讯今年以来,布拖县针对部分惠农资金管理混乱和发放进度滞后的问题,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推动惠农资金发放管理工...

布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布拖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