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脱贫的北川力量 记北川援彝驻村干部王山

绵阳日报 2019-06-10 08:06 大字

□本报记者邓雪琳

“30日清晨,大雨倾盆,提一箱行囊,含两眶热泪,告别妻儿老母,又上新征程……”这是北川教体局赴凉山州布拖县开展援彝驻村综合帮扶工作的干部王山,在他的帮扶日志上写下的第一句话。

去年6月30日,全市派出了55名教育工作者奔赴凉山州五个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这是绵阳市对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驰援大小凉山工作指导精神的响应和落实。王山就是其中之一。

王山所驻扎的村叫亚河村,海拔2500米,

是全彝族聚居村,距县城13公里。全村共368户,13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36人,2017年通过了省脱贫验收。

初到他乡,高原反应、语言不通、交通不便、艾滋感染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让王山疲惫不堪。为了及时开展工作,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摸清了基本情况。

“辍学、毒品、艾滋、超生”是挡在布拖脱贫攻坚路上的四大“拦路虎”。坚持治愚、治毒、治病、整治超生“四治并举”,是切实解决深度贫困与愚、病、毒叠加交织、“多因一果”突出问题的首要工作。

作为“四治专员”的王山,带着翻译人员,

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户,和他们面对面谈,了解村民家中有无辍学、吸毒、超生情况,并建立起详细的台账。

在他的努力下,目前,村里已有7名育龄妇女采取了长效节育措施;截至4月底,亚河村成功劝返学生入学34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了100%。同时,全村艾滋感染治疗率也较去年提高了14.5%。

不仅如此,王山还始终把让老百姓增收脱贫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经过实地考察,王山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带动老百姓参与致富、增收脱贫的有效举措。说干就干的他,一边持续推进“四

治”工作,一边将精力投入到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来。

半年来,王山在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基础上,利用当地已建好的圈舍,购买了30头能育母牛入圈,扩大养殖规模。借助世界银行贷款第六期产业扶贫项目落地亚河村的机会,积极配合项目组将322头牛犊发放到户,并联系布拖县农牧局及镇兽防站做好防疫工作,组织农户购买养殖保险。

此外,他还计划推动加工青储饲料,并利用牛粪套养蚯蚓等项目,带动当地更多百姓发展产业,树立起脱贫增收的信心。

如今,王山的帮扶日志上已经满满当当写下了5万多字,从初进村的惶恐,开展工作时的困难,到如今各项帮扶工作推动的情况,他将援彝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

“三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只有埋头苦干,才能让当地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村里的变化,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绵阳、北川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我来这里的初心。”谈到未来,王山坚定地这样说。

新闻推荐

小口弦大魔力 走向国内外,展现彝族文化魅力

彝家姑娘常常弹奏口弦向情人表达爱意。本报记者钟玉成摄小口弦大魔力走向国内外,展现彝族文化魅力...

布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布拖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