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索上的岁月

川江都市报 2019-02-18 16:38 大字

◎朱汉

鹦哥溜架设之初采用对岸挂石抛绳打结的方式,把钢索牵引过江面,拉直悬吊成溜索。动力是人站在溜索上,用力推溜框前进和靠倾斜度的惯性自行滑动。

金沙江奔突近两千公里,到巧家县蒙姑镇小河口进入昭通市境内。江水缓步六十公里,经过巧家县城下不远的葫芦口,两岸的大山突兀起来,它们踮起脚尖,拉长脖子,呈斗鸡状,江面由此变得逼仄;到白鹤滩,江岸便成了直插云天的绝壁。

绝壁的某一处,会兀然生出一处屯地来。这屯地按说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并不适合人类栖居,然而华夏文明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朝代更替,这些屯地就成了避世之所。据史料记载,巧家县的悬崖绝壁上的许多人家,当初就是躲避乱世才搬来的。

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葫芦口溪村民小组,就是金沙江绝壁上的一处屯地。这块屯地有平地、有缓坡、有水源、有旱地、有稻田,类似一个盆地,稻谷、玉米、花生、红苕、土豆、甘蔗都可出产。但是,这里东、北、南面都是高耸入云的绝壁,唯一的出路就是渡过金沙江,往相对平缓的四川境内走。可是,村边就是垂直高度为260多米的绝壁,金沙江在这一段较平缓,虽然正常情况下可以开木船,鹦哥村的人们却无法就近下到江边,回村时把货物背回村里更是困难重重。因而,选择溜渡就成了村庄人们最佳的出行方式。

最初,鹦哥村的居民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溜渡方式,即:用竹篾扭成一条竹索固定在金沙江的两岸,用竹筒做“滑轮”,人坐在一块横木上悬吊,靠惯性和自己拉索前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索换成了钢索,钢索也由最初的一根增加到了两根。但是,这种方式的安全系数始终不高,运载能力也低。

历史的脚步终于迈入了二十世纪。1992年,鹦哥葫芦口溪的蒋世学与四川省布拖县冯家坪的亲友商议,由葫芦口溪里的九户人家和四川的这户人家凑了近八万元,用两根直径约五六厘米的固定钢索连接两岸,溜筐吊在这两根钢索上,一头连着云南葫芦口溪村民小组,另一头连着四川布托县的冯家坪村。

鹦哥溜架设之初采用对岸挂石抛绳打结的方式,把钢索牵引过江面,拉直悬吊成溜索。动力是人站在溜索上,用力推溜框前进和靠倾斜度的惯性自行滑动。每过一次溜索,收费为每人两元。到2001年,十户股东买了柴油发动机来牵引溜框。溜索已增加到五根,上面两根悬吊溜框,下面两根承托溜框,中间一根牵引溜框。成本增加,过溜索的价格由两元增至三元。到2011年,溜索动力改为电力发动机,动力机设在云南方,过溜索的价格也涨到每人五元。到后期,股东已经从十家并为八家。溜渡时,人站到溜框内,把溜框锁好,到了对岸,举起旗子,停止牵引、停下溜框。对岸如果有人要过来,站稳妥后,负责溜框安全的人只要举起旗子,就启动电动机牵引溜索拉动溜框过江,靠岸便停止牵引。

鹦哥溜索距江面二百六十米,长四百七十米,是连接金沙江两岸的溜索中最险峻的一个。2001年夏天,来自英、德、法三国的游客慕名鹦哥溜索的险峻,结伴来到这里参观;此后,鹦哥溜索就出现在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法国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中,并被各个媒体冠以“亚洲第一高溜”之称。

新闻推荐

凉山州教育局:深入沙洛乡洛子村开展走基层“暖冬行动”

本报讯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委决策部署,教育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扎...

布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布拖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