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关注深入基层的他们艾滋病攻坚者
下派专家不认为抚贫攻坚是“吃苦”
市公卫中心副院长、艾滋病专家郑永利(右)到西昌指导艾滋病防治工作
邓晓洪 文
在2018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前,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关于艾滋免疫婴儿的。11月26日,深圳传来的消息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并争议不断。可以说,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因为基因编辑婴儿而热度大增。
然而,随着“12·1”的临近,关于艾滋病的关注应该回归到更接地气的“现实版本”中,这个现实版本从来不曾改变,即:防和治。
今年1月8日,成都市各医疗机构纷纷派出医疗队前往甘、阿、凉等贫困地区,打响“传、帮、带”的扶贫攻坚战。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三甲传染病专科医院,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所派专家主要是去凉山,这里是艾滋病高发区,他们的任务,就是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
时间已近一年,他们做了些什么?是如何做的?在这个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群白衣战士身上。
已经悄然变化的防艾攻坚战架构
11月28日,市公卫中心。大楼的9楼,10个工作人员在几间办公室内,面对各自的电脑不停地忙碌着。
从环境布局和装修成色都看得出来,这个办公区域是全新的。2017年底,在四川省卫计委领导下,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成立四川省艾滋病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全省的艾滋病治疗质量指导、培训及督察,为全省艾滋病诊疗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质控中心的成立,仅仅是一个开始。
今年2月,市公卫中心成立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今年3月,新成立的四川省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又设在此;今年9月,成都市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也设立在这里。
市公卫中心院长刘勇说,四川省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为四川省艾滋病防治及凉山州扶贫工作搭建组织构架,而成都市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则为成都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搭建组织构架。省、市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让市公卫中心在业务用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辟出了个专门的区域作为办公区。
全省及全市各地关于艾滋病的信息汇聚于此。以市公卫中心专家为首的全省艾滋病防治专家团队制定了全川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且根据不同的区域情况,对各地进行技术指导。不仅如此,从管理办公室领导到成员,每个人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对各自负责的区域进行技术、管理和抗病毒治疗等全覆盖管理。
“凉山州188个乡镇,我们已经走了76个,部分重点乡镇已经反复跑了3次。”办公室工作人员唐琦说。
这个新成立的省、市艾滋病管理办公室其实是艾滋病防控和扶贫公关的中枢机构,它像一个金字塔形,塔顶是这个办公室,下面是建立的省、市、县三级防控体系,每一级体系中都有相应的人员和技术搭配,而在金字塔的底层,也就是更基层的地方,还有医疗机构派去的专业防治专家。
身处最基层的艾滋病专家
凉山州布拖县是全国第一贫困县,也是艾滋病重点防治县。这里条件较为艰苦,但在郭楠口中,却没有出现过一次“艰苦”二字,“我觉得还好吧。”他说,作为下派的扶贫攻坚人员,“又不是来享受的”,因此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在面对所有人的问候时,他都以“还好吧”三个字将艰苦消化掉。
郭楠是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的医生,专业从事艾滋病治疗,在防治艾滋病上,他是一名专家。今年6月30日,作为省委组织部下派的扶贫攻坚战的一员,他抵达布拖,开始为期3年的基层工作。与成都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布拖县城只有三条横街和三条竖街,短时间就可以走完,不过他并不觉得这种反差能够给自己带来困惑。
郭楠主要的工作有两项:对乡一级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教会他们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副作用判断并调整药物,另一项就是帮助县医院进行艾滋病医疗质量控制。因此他需要经常下乡。
布拖有20多个乡镇,通常下乡要2到3个小时,最远的需要5、6个小时车程,而且都是崎岖的山路。国庆节后的一天,他前往两个半小时车程外的火烈乡,这里海拔2900米,道路颠簸加上海拔较高,抵达时让人头晕。在这里,他要为从四处赶来的艾滋病患者逐一进行检查、药物调整及依从性教育等,从上午一直忙到下午3点半才有机会吃午饭。
说起来仿佛是并不复杂的事,其实,背后他要做很多工作,“在确定下乡日期前,要和乡卫生院对接,发动患者准时来;要拿到参与患者的名单及病历资料,挨个查看他们的病毒载量、有无并发症以及用药情况,只有这样,在现场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处理。”
对一个艾滋病专家来说,这个过程有时是很艰难的,“有些病人依从性很差,只要没有症状就停药了,这会导致耐药,以后治疗起来更困难。”他说,为此他要准备幻灯片,在现场苦口婆心地教育,去扭转他们对待疾病的态度。这种艰难并非一次就可度过的,或许要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但看到部分病人经过教育发生改变,郭楠会感到欣慰,觉得辛勤的付出是值得的。
如果说在布拖有什么不适应,那就是下乡时吃饭,“通常是酸菜汤、一盆坨坨肉或者一盆土豆,没有筷子,用手抓来吃。”不过他说,相比艾滋病防控,吃饭方式的不适应简直就是小问题。
在不下乡的时候,郭楠会在布拖县医院的抗病毒中心帮助搞质量控制,他要查看每一份病历,把不符合要求的病历进行规范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他还收了两名当地医生当徒弟,手把手教他们做艾滋病防控,“这个过程也有一定难度,但看着当地医生在不断成长,感觉也不错。”
郭楠所从事的最基层工作与市公卫中心的艾滋病管理办公室的工作看似没有直接的交集,其实被一条暗线连接起来:顶端的质控和管理要求在低端得以实现,宏观与微观之间得到统一,艾滋病防治由此规范。
扶贫攻坚的中间纽带
相比郭楠的基层帮扶,在凉山州州府西昌市的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还驻扎了市公卫中心下派的艾滋病专家。从2018年1月起,下派到这里的专家3个月一轮,帮助他们提高艾滋病防治水平,并倾力协助解决遇到的疑难重症病人。
这里的帮扶专家所起到的是纽带作用,因为,凉山州各县的疑难患者会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这里,除了治疗,信息、技术、管理等都将通过这里分散到各个县,因此市公卫中心下派的专家实力较强。第一个是国家级艾滋病防治专家蔡琳,第二个是副主任医师周锐峰,如今正在那里的是该院后起之秀、年轻的艾滋病专家王宗正。
蔡琳说,他到凉山州驻站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负责协调省内临床技术力量支持凉山州抗病毒治疗相关业务及工作指导,因此,他对凉山州抗病毒治疗这方面的工作格外关注。3月20日,他与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领导班子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行到长安分院考察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规划筹建情况时,他就提出,四川省艾滋病治疗质量控制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一个全省的完整体系,现阶段是体系建设,下一阶段是能力建设,目前要尽快完成抗病毒治疗中心的办公用房建设,承担起全州艾滋病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重要职责。凉山州一医院负责人承诺,一定举全院之力,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保证抗病毒治疗中心的顺利建设,“我们用各种办法去推动艾滋病的防治”。
周锐峰是名女性,身体不太好,但她从来没有叫过苦。除了和蔡琳一样做好临床的查房、带教外,她还下到各县以及艾滋病重点管理场所,为那里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正在西昌的专家王宗正说,因为凉山方面尚存在抗病毒理念的缺失,对合并了其他疾病的危重患者处理经验不足,他因此将重点放在了这方面,“让我欣慰的是,我们正在改变他们的理念,而且处理合并症的能力正在提升,最近,有两例重症患者都被抢救了过来,要是在过去,他们可能就去世了。”
不论是蔡琳、周锐峰还是王宗正,他们的努力都在使凉山的艾滋病治疗走向好的一面,但这一切的背后,不是他们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群体。
“院长刘勇和分管艾滋病工作的副院长郑永利,他们在今年多次深入凉山,不仅仅是在西昌,而且还深入美姑县、越西县等进行现场督导和调研,用不断的调研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在凉山不断进行的现场调研、不断举办的学术会议,都在串连着艾滋病防治工作,让扶贫攻坚工作开展得顺利而扎实。
互联网+即将带来的更大利好
因为四川省艾滋病治疗管理办公室的成立和运行,对凉山的帮助日渐进入深水区。在“12·1”即将来临的时候,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又传来一个更大的利好消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四川省艾滋病防治有望变得更好。
院长刘勇说,就目前来看,艾滋病防治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层技术欠缺、病人上转成本较高等,“我们的专家可以派到重点地区,但无法解决所有地方,而且专家下去人力成本也较高,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否有更好的办法来弥补这一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最近,市公卫中心和一家爱加健康互联网公司一起开展了一项名为“共享健康”的项目,这个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隐私安全保护下实现适时的信息传输,“基层病人的病历资料、影像资料等,可以非常快速而清晰地传输上来,我们的专家第一时间就能实现会诊并制订治疗方案,这种技术比视频会诊还要有优势。”
刘勇说,“共享健康”项目将于12月正式启用,届时,基层的疑难危重艾滋病患者可以不用向上级医院转诊,就能享受到全省这所唯一的三甲传染病专科医院专家的服务。
图片由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州卫计委负责人率州艾防攻坚督导组前往布拖,督导该县艾防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督导组先后到布拖县特木里...
布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布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