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肥肠”“老字号”唤醒乐山味道

乐山日报 2020-11-15 06:33 大字

装盘美食制作中怀旧风格的用餐环境清洗食材深受食客欢迎

■记者宋宇凡

在中心城区东大街与箱箱街交界处,坐落着一家乐山人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店铺——“游记肥肠”。这家创始于清咸丰年间(1855年)的老字号,经历了五代传承,不仅承载着许多老乐山人的记忆,还不断用味蕾唤醒老乐山味道……

祖传技艺

烹饪老乐山味道

在百年老店“游记肥肠”,一碗热气腾腾的豌豆肥肠汤,配一份黄豆酱油蘸料,就着一碗白米饭,这种简单的搭配最受食客们青睐。

“一碗味道鲜美的肥肠汤,食材非常重要。”“游记肥肠”第四代传承人游永丽告诉记者,肥肠首先要新鲜,其次必须清洗到位。他们店的食材选自每日凌晨现杀的新鲜猪肠,清洗时采用祖传手法,全手工加盐清洗。

游永丽口中的“全手工加盐清洗”是制作肥肠汤的关键。每天100公斤新鲜肥肠,加盐搓洗,撕掉肉油层、摘除杂质的工作并不简单。“先加盐搓洗,再将每根肥肠套在水龙头上用水冲洗内壁,边清洗边用手反复捋动肠子表面,借用水的冲力和手的外力,将脏物洗出。接着要将肥肠每根内壁翻出,用手扯下上面的油渣后,放入大容器用清水清洗。最后,将肥肠翻面揉搓冲洗,进入焯水和晾洗工序。”三十多年的手工清洗经历,让游永丽对这个过程如数家珍,“这样洗出来的肥肠既干净,又不失本味。”

这样下来,100公斤的新鲜肥肠经过清洗后通常只剩下30公斤左右,而熬制肥肠汤才刚刚开始。熬汤时,游永丽会依次加入筒骨、豌豆,慢火炖够8小时,这时候的肥肠汤,汤白鲜浓、质地软嫩、入口柔和而不失劲道。起锅时辅以粉条、白菜,上桌搭配豆油蘸碟,深受食客喜爱。

“很多顾客都说自己是吃着游记肥肠汤长大的,这里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有些顾客90多岁了,年龄比我还大。这也是我们几代人排除万难始终坚守的原因。”说着,游永丽讲起了“游记肥肠”代代相传的往事。

代代相传

坚守食客记忆

“游记肥肠”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5年)。创始人游子敬在码头附近的较场坝街开起了“游记肥肠”,因为味道好价格便宜,深受码头苦力及过往旅客的欢迎;在第二代传承人游开文手中,“游记肥肠”老店因经历1939年日军轰炸嘉州被毁;1943年,第三代传承人游玉富在老店的废墟上再次开张营业,游玉富凡事亲力亲为,每天凌晨都要去屠宰场收肥肠,然后拿到三江汇流的码头进行清洗,他烹饪的肥肠汤得到很多乐山人的青睐。

改革开放后,“游记肥肠”传承到第四代传承人游永丽手中。作为“游记肥肠”第一位女传承人,游永丽巾帼不让须眉,带领“游记肥肠”经历低谷,再创辉煌。

“我刚开始接手的时候,父亲劝我不要做了,觉得做生意受气。”由于总是有老顾客的惦记,20岁出头,已经有正式工作的游永丽决定试一试,开启了边上班边卖肥肠的生活。没想到,顾客不断增多,无法身兼两职的游永丽毅然辞掉正式工作,将“游记肥肠”经营得风生水起。第四代“游记肥肠汤”在新研发的多个肥肠菜系基础上,加入多种特色川菜,造就了百年老店的独特风味,深受百姓喜爱和好评。

2005年左右,随着城市不断扩张,新城区崛起,一些商铺纷纷迁出老城区,在城北或城南开店。面对选择,“游记肥肠”选择了坚守。“1990年,我们从较场坝迁到箱箱街,之后就没有变过位置。”游永丽告诉记者,只有老城区才承载着“游记肥肠”满满的回忆。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乐山“老字号”美食文化得以深耕。“上中顺”特色街区的打造,将镁光灯再次汇聚老城区。2018年,“游记肥肠”制作技艺正式入选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挖文化

打造美食新名片

“老字号”不仅需要坚守传统,更需要创新求变。在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求变,第五代传承人刘燕宇下了不少功夫。2018年,“游记肥肠汤”重装开业。现如今,一走进“游记肥肠汤”,乐山港售票厅、承宣门、迎春门、较场坝等“老乐山”元素令人心生亲切。怀旧的装修风格,随处可见的木制船桨、纤绳、黑白电视机等老物件,让人瞬间找回上世纪乐山人喝游记肥肠汤的记忆。

“游记肥肠”因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获“乐山老字号”“四川老字号”等荣誉称号。历经几代传承,“游记肥肠”先后创新了几十种肥肠菜系,让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美食,而“游记肥肠”也成为众多乐山人和外地食客的美食打卡地。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张彤赴乐山高新区调研重大项目建设时强调 突出项目支撑 推动产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张清)昨(1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赴乐山高新区调研重大项目建设。张彤强调,乐山高新区要突出项目支撑,科学...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