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研学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〇二〇世界研学旅游大会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马勇(教育部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生态旅游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吴必虎(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世界研学旅游组织 供图杨林(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燕燕(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名誉主席、马来西亚旅游部原部长)视频截图杨振之(世界研学旅游组织执行主席、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艾利国(意大利)(欧盟艾克尔有机农业国际集团中国代表、陕西省新时代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董浩然(中国香港体验教育专家、亚洲青少年户外教育协会会长及创始人)郭小丹(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研学事业部主管)
■记者杨心梅宋宇凡/文吴桐/图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加速,研学旅游以“旅游+教育”的方式,正逐步拓展着旅游和教育发展的空间,也必将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升级旅游的体验方式。
10月20日下午,2020世界研学旅游大会研讨会举行,来自国内外研学行业和教育行业的权威专家学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世界研学旅游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研学旅游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两大主题进行研讨。
聚焦研学旅游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研学旅行发展呈国际化、业态化、跨界化、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趋势。“教育+旅游”的融合,生产出工业科技研学游、农业研学游、文化研学游等,可无限拓展,即为业态化趋势。研学旅行渐成热潮,其发展的关注焦点可以洞察,主题选择应在结合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突出教育功能,寓教于乐,凸显趣味性;基地与营地建设方面,应关注选址与周边环境、设计方向及配件要求;课程与教材研发应具有前瞻性、专业度与教育度的特点;而体验教育方面,则应注重让旅行者感受生活、自然与社会的气息。
研学旅行有别于传统教育和传统旅游,因此需要创新。与发展趋势相对应,研学旅行应在理念、业态、模式、组织、服务、融合等方面有所创新,打造研学旅游新业态产品,推出师生游、亲子游、体验游等一系列主题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
挖掘研学旅行场所的地方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现代,研学旅游推崇文旅相融合。研学旅游的场所大多数为乡土地理、自然教育与遗产体验。只有原址性地方感,才有真正的地方记忆文化传承。语言、图像和行为的多种符号创建,共同建构了“表征”意义,而文化表征与旅游表征具有可转化性。文化符号、旅游符号相互交织,让旅游表征与文化表征也相互转化。研学旅行场所表征创新可在自然旅行、博物展陈、红色研学三方面进行。
建议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协同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中国保护地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活化,将中国人的山水情结、中国历代佛道诗歌在山地的文化沉积、国家公园中的民族凝聚力等文化表征加以创新。
寻找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如今,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皆对外开放,是重要的旅游、研学、展示、多元化利用资源,这对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文旅融合发展新时期,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国内外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及其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将文博旅游产业融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事业中,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并将世界文化遗址保护、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共谋世界研学旅游新未来
旅游是搭建人类友谊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中,有一群人与众不同,他们是研学游客,进行研学旅游,以鼓励年轻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感受世界。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种研学旅游自然也传到其他国家,直到今天依旧流行。世界研学旅游组织的一大目标,正是联合各个院校,鼓励和宣传研学旅游,这一目标是伟大而艰巨的。旅游是一种游客出于学习、发现、体验的目的,前往景点消费有形和无形文化产品的活动,而这些必然可以了解其文化和传统。因此,研学旅游是强调学习和分享。
同时,研学旅游是一种用可持续旅游的方式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实际、有效的做法,世界研学旅游组织也是在从事环保事业。研学旅游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收获独一无二的自然体验和对经济发展的见解。我认为,研学旅游只要方向正确,就能够带来世界和平与繁荣。
研学旅游能让每个人终身受益
不仅仅青少年时代,任何年龄群体都能够在旅行中获得学问。
研学旅游是古今中外的一个共识。在中国古代就有悠久的研学旅游历史,同样欧洲也一样,通过研学旅游,可以寻找艺术、文化和文明的根源等。研学旅游聚焦于关乎国力的个体素质,无论是我们的课程设计、导师引导,还是自然教育,都需要为之服务。这是一个需要统筹构建的系统,有赖于供给侧、中介方和主管部门三位一体的协调联动。
研学旅游的未来,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借由研学,可以激发灵感和智慧,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引导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推动世界融合与世界互信。比如乐山大佛景区现在推出的研学课程,就是将乐山大佛如何建造、有什么保护故事等进行了挖掘,让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转化到了现在的探究文化内涵上,进而促进旅游的转型升级。
在科技裹挟的时代认知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为导向的时代,科技为人类带来了便利,越来越多的人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虚拟空间上。事实证明,科技和人类的兼容程度是有限的,当我们在虚拟世界找不到真实答案,当我们的真实需求没有被自己看到、没有被家人看到、也没有被社会看到的时候,我们就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自闭症等心理疾病愈演愈烈的原因。所以我们就需要更好地认知自己,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回到一个更为平衡的状态,意识到“我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在内心渴望自己了解自己,在思维的空间里被理解。
对孩子而言,更应该允许孩子们在青春期的临近前和青春期前期,接触世界、满足认知的需求,让所谓“叛逆期”这一特殊的年龄变成积极、乐观、向上的阶段。大自然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精神和自然世界,儿童的灵性也需要自然的滋养和对大自然充分的观察和感知。
研学回应孩子内心需求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作为一名研学老师,我更注重从老师的方面来关注青少年的需求,更希望每个学生都是开心的,都是有所收获的。
不可否认,在常规的学习当中,孩子们的一些实际想法、内心需求往往会被忽视。我曾经有过一次带非沿海城市的学生到香港进行研学旅游的经历。当时有一名孩子,他在海边用双手触摸海水,尝指尖的那个味道。他告诉我:“老师,原来这个咸咸的味道就是海。”因为我是在海边长大的,我没有想到过会有这样的一个认知的差别,所以这次经历就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可以从研学当中对很多东西产生直观的认识,有新的探索和发现。通过研学,可以了解到孩子们实际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得到角色身份的认同,进而打开对世界的认知,得到外界的肯定。
将敦煌打造成“青少年成长打卡地”
敦煌的历史文化灿烂悠久,如何将丰富的研学资源转化成适合青少年的研学课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探索,依托敦煌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学术资源,开设敦煌文化的知识讲堂,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了解敦煌文化的途径,向青少年传递了一个非常立体的敦煌。通过这些研学活动,青少年走出学校,到真实的历史当中来感知敦煌,在旅行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质量。同时,他们在旅行中学习的一些知识点,也会和在课堂教材里的东西共鸣,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校的学习。
此外,通过青少年的研学活动,也能够对家长、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们是一个单独的、有思考的个体,家长和孩子之间是互相尊重的,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精品线上课程,出版了第一套适合青少年的“莫高学堂系列丛书”,希望能带动孩子们感知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新闻推荐
红星新闻客户端10月21日消息,10月18日晚上,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举行迎新晚会,在多个平台进行直播。不料,该校抖音官方账号在抖...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