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富泥巴里的百味人生
王立富在创作雕塑作品《踢毽子》
■记者宋宇凡
人物
王立富国家二级美术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1993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现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乐山市非遗专家组成员,任职于市文化艺术研究所。2008年创办“泥上行雕塑工作室”,一直致力于探索民间艺术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与创新,塑造具有四川生活意蕴的雕塑形象,表现老百姓深植于泥土的幸福梦想。
“泥上行雕塑工作室”被省文联《现代艺术》杂志评为“2015年度10家艺产机构”。雕塑《阿福的梦》《老汉的幸福》先后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雕塑《雏凤新声》等9件作品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雕塑中国》;土陶雕塑《头像》入选“2017第五届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并获优秀奖,土陶雕塑《致青春》入选“2019第六届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并获优秀奖;雕塑《落子》入选“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
印象
初见王立富,他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头戴鸭舌帽,衣着简单朴素,微笑时脸上挤出几条不深不浅的皱褶。朴实、平易近人,是王立富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也像他的作品一样,轻松而有趣,处处充满生活的气息。
王立富1991年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但是走上自己想走的路却是从2008年开始。“毕业之后做雕塑,做了很多年,把自己做麻木了,整个人很浮躁,找不到自我。”王立富告诉记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作品。
在王立富的眼中,艺术源于生活,所以他选择回归生活本身,在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中找寻自我,开启全新的创作历程。2008年,他回到五通桥老家,在乡村里过上了闭关创作的日子。
对话
记者: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煎熬的,您是如何度过煎熬,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雕塑家的?
王立富:2008年,我回五通桥竹根镇老家创办“泥上行雕塑工作室”,就是想沉下来做出一些有辨识度的作品,那时候确实舍弃了很多东西。远离家人,远离之前熟悉的工作环境,回到农村,全新开始。我开始关注并选择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草根的民间艺术作为雕塑创作的切入点,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白天看书学习、研究,晚上做小样稿,偶尔逛一下五通桥的老镇、码头,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这个过程中,肯定有过煎熬,有时候创作一件作品,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在失败中不断找寻经验,慢慢走向成功,我很珍惜这个过程。
这几年我创作了《童年系列》,该系列作品颜色以红色为主,在表现形式上融入年画、剪纸等民间元素,《跳绳》《打弹弓》《踢毽子》等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中我也得到一些启发,我努力探寻的是民间艺术和现代雕刻的融合。
在我第二阶段的作品中,我对《童年系列》做了一些延伸性的探索。这类作品更加抽象,更具意象,也更有律动美。就像《踢毽子》,作品里的小姑娘仰着头,脚上有踢毽子的动作,我没有把毽子做出来,但是观众一眼就能想到,毽子在空中,在小姑娘望着的地方。这类作品的人物基本都是少年,从童年到少年,这不仅是作品一步步的成熟,我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思维也逐渐成熟。在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老汉的幸福生活》《胖媳妇》《致青春》这类作品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也获了很多奖。
记者:您的作品中,民间年画和乐山汉俑的元素比较多,为何会选择这个创作方向?从中收获了什么?
王立富: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灵感。《跳绳》《打弹弓》《踢毽子》都是童年的回忆,也是民间年画里的形象。《雏凤新声》的灵感来源于我看到嗷嗷待哺的小鸟,《老汉的幸福生活》原型是我的父亲,印象中他干活回家后,都会坐在门口休息,抽一支长长的烟。
立足传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审美结合是我一直追求和探索的。汉俑也是乐山的传统文化,我之前有一定了解,直到2013年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2013年,我赴北大学习。一个月的文化产业培训让我对乐山汉俑产生浓厚兴趣,仿佛又开了一扇门,我开始在作品上融入汉俑元素。当时五通桥没有烧制土陶的地方,2014年,我去景德镇买了窑子,请了当地的师傅过来,研究烧制土陶。乐山的气温和湿度跟景德镇不一样,有时候要烧坏七八件作品才能成功。
民间年画元素呈现在我第一、二阶段的作品中,乐山汉俑元素则出现在我第三阶段的创作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观众评价:夸张幽默、简洁浑厚,独具四川韵味。这可能和我立足传统文化又追求现代艺术有关,呈现的作品既通俗易懂,细品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记者:在乐山艺术界,雕塑算是小众文化,作为本地的工艺美术大师,您觉得乐山雕塑文化应该如何为乐山的发展添砖加瓦?
王立富:我目前在临摹乐山一些典型的汉俑,比如厨俑、演奏俑,想打通文化脉络,做一些符合现代审美同时更具地域性的作品。就乐山这座城市而言,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石刻艺术作品之一,我认为可以举办以乐山佛教为主线的雕塑创作比赛或展览,邀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家为乐山创作佛教题材雕塑,甚至还可以建一个这样的雕塑公园,呈现乐山与佛教文化的深厚渊源。目前国内有些城市已经在这样做了,每年从比赛或展览中选取10件作品,时间越长积累的作品越多,有力促进了地方文化传承。作为乐山来说,完全可以依托大佛文化集思广益。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曦)昨(16)日,记者从乐山市承办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四川国际旅游交易...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