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千年不倒有玄机
链接
经历了那么大的洪水,乐山大佛为何还能“任凭风浪起”,稳坐安如山呢?
原来,乐山大佛全身都布有排水系统,应付暴雨和洪水不是问题。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因何而修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为了镇水。
大佛由唐代僧人海通法师发起修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动工,其目的是消减水患,造福于民。
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乐山大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历经风吹雨打,稳坐三江汇流处,时过千年,依然屹立不倒,必定有其秘诀。
研究发现,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非常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
大佛头部共有18层螺髻,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句:“泉从古佛髻中流”。就是这个18层螺髻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在第4层、9层、18层螺髻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而胸部的袈裟造型也与排水系统结合,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将水流导入右腹部的排水沟,最后通过大佛右脚外侧直接导入岷江。
为克服山体地下水渗透影响,古代工匠还在大佛背后的耳后和颈后处,开凿了两层排水廊道,并将水导入岷江。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只是不知什么原因互未凿通。
这些设计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力)乐山连日来暴雨不断,17日晚,中心城区肖坝路乐山外国语学校对面山体发生面积约20立方米的滑坡,造成一小段人行...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