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城记:一座古城的生命史》连载 县署到底在城外还是在城内
隋代开皇年间所设的龙游县,是乐山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县级行政单位,直到明洪武九年(1376年)被废。文献对县衙位置的记载多有不同,实在令人困惑。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龙游县紧郭下,本汉南安县地”,《太平寰宇记》说“县在大江之西”,《舆地纪胜》记载“龙游县,倚郭”,《图书集成》引《总志》又说“龙游废县在州治东南二百五十步”。民国《乐山县志》卷4认为前三个文献记载的隋唐宋时期的龙游县衙在当时乐山城北江滨的护国寺东岳庙,因为以前此处旧名“龙游寺”,而《总志》记载的是元代的龙游县署。后来的诸多文献都沿用民国《乐山县志》的说法,将隋唐宋时期的龙游县县衙定在城外的护国寺东岳庙。
历史上的龙游县县衙真的曾位于护国寺东岳庙的地址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乐山城的筑城历史,城池总体上是由南往北扩张,到清末时嘉定城的外城郭最北端为嘉乐门,护国寺还在嘉乐门以北,而隋唐时期的嘉州城郭按理是抵达不了护国寺所在地的。中国古代的县署都在城内,万没有将如此重要的行政机构置于城外的做法。就算城中有府(州)署,也没有把县署挤到城外的道理。护国寺东岳庙之所以原名“龙游寺”,大概是因县而名,而非位于龙游县署原址而命名。
实际上,《元和郡县志》“龙游县紧郭下,本汉南安县地”,这句断句应为:“龙游县。紧,郭下。本汉南安县地”。“龙游县。紧”,是说龙游县是地位比较重要的紧县。古代地理志一般根据州县地位的轻重、辖境大小、人口多少和经济收入判定其是否为“紧”。“郭下”,是说龙游县是一个附郭县,县城即州(府)城。《舆地纪胜》记载“龙游县,倚郭”,也是说龙游县是附郭县。《太平寰宇记》说“县在大江之西”,只是表明龙游县在岷江西岸,并不表示龙游县县衙的位置。
那么,龙游县县衙必定在嘉城中,绝非城墙以北之江滨。民国《乐山县志》仅从城北江滨护国寺曾叫“龙游寺”而推断以前龙游县县衙在此,是站不住脚的。倒是《图书集成》引《总志》说“龙游废县在州治东南二百五十步”,此处很可能就是自隋代起龙游县的县衙所在地,即当时之河泊所街,今之育贤街。
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州县合一后,乐山便没有县级政府,原龙游县衙先后改做递运所、嘉定州同知署。递运所是明代非常重要的官署机构,负责运递官方物资和军需。据万历《嘉定州志》记载,递运所拥有马舡13只、红舡8只、水夫280名。从船只和人员规模来看,该官署占地应该较大。育贤街很短,街南便是育贤门,临大渡河,递运所设置在此处,非常便利调度人、船、物。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在乐山重新设置县级行政单位,乐山县衙又设在育贤街此处。但短短三年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县衙由时任知县江吴鉴迁到了邻近的望洋门内,一直使用到清末。从嘉庆《乐山县志》的县署图上可以看到清代县署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凌霄亭,大堂与二堂的东边厢房为科房、厨房,县署东面有衙神祠、仓库若干、五祖祠、空翠亭等,西面有书房、画房、庭院若干。乐山县署与嘉定府衙的布局和建设理念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与东西附属轴线的设置、门堂的重复叠沓、后半部分园林式的设计都仿佛是府衙的模仿,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官署标准模式的完美体现。
民国元年,乐山县政府曾短暂迁移到旧府署,民国三年仍迁回原地,继续沿用清代县署房舍。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署已破旧不堪,县长、财务局局长和地方法团筹款培修,将县衙头门改为牌坊式。县政府仍然保持了“前衙后邸”的形式,县长家属都住在县衙后半部的院落中。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县衙中发生过一件很滑稽的事。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学校的反抗活动也暗中涌动,有一次,时任乐山县长的王运明亲自到某中学去逮捕了一个可疑的男学生回县衙。哪知第二天那名男生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课堂上。原来王运明的女儿在“家”中闲逛时发现自己的同班同学居然被扣押在此,于是就偷偷把他放了。这名男生的“解放”实在是得益于衙邸合一的建筑形制。
新中国成立后,乐山县政府、乐山市市中区政府仍因沿旧地。也就是说,乐山地区县级政府所在地从未位于过城市中心地带,一直位于乐山城南离大渡河不远处。县衙位置反映了乐山政治分级的事实。乐山城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属于府(州、郡)、县多级政权同治之所,府(州、郡)署比县署的地理位置优先,占据了城中地理环境最好、交通条件最优的东北海棠山麓,此外历史上还有中都督府、提点刑狱司署、节度使署、川南道署等等更高级的行政署衙位于乐山城中,因此县署不可能位于乐山城内的最佳位置。另外,龙游县署、乐山县署设于临江不远处,在水路功能甚于陆路功能的古代,大概也有便于交通、优先得到水运物资和讯息的考虑。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薄酬家庭医生服务是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为辖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