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带头,党支部发力;政策激励,人才出力,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沙湾区 党建+人才乡村活水来

乐山日报 2020-07-11 07:20 大字

■记者杨心梅

夏日炎炎抵不过沙湾区牛石镇豆地坪村的红红火火。今年6月初,豆地坪村通过开园采摘、“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短短一周时间完成了上万斤胭脂脆桃的销售工作,村民不出家门就挣了钱。眼下,村里的葡萄即将成熟,该村党支部书记方伟强和村“两委”干部们摩拳擦掌,还想带着村民们大干一场。

34岁的豆地坪村党支部副书记牟启迪是村里果园的负责人之一,而2年前,他还是一名在北京打工的“北漂”。吸引他回乡的原因,正是发展越来越好的家乡。“在外为别人打工,不如在村里服务乡亲。”村里日渐红火的产业、方伟强激情满满的态度和《沙湾区激励村(社区)干部担当作为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激励十条》”)等政策的出台,让牟启迪扎根家乡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村民腰包鼓了,年轻人也能挑大梁了,我就能安心退休了。在好政策的激励下,我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被农村吸引。”方伟强信心满满。

党员带头党支部发力

乡村振兴展蓝图

位于沙湾区东部的踏水镇魏槽村,村集体经济与党支部一起发展壮大。

魏槽村曾经是个种植业靠天吃饭、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空心村”。2017年初,该村党支部班子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就魏槽村“要不要发展”“要怎么发展”等问题进行大讨论,最终确定以发展桃、柑橘为主,高端茶叶、无花果、茶业为辅的多元化种植发展思路,聘请专家制定魏槽村5年发展规划。

魏槽村制定了极具自身特色的发展三步曲:第一步,以点带面、以组带村,降低全村同步发展不可预估的风险;第二步,综合村民意见,最终形成以土地入股为主,资金入股为辅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第三步,明确股权结构,农民变股民,在民主协商基础上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办法。

魏槽村党支部书记黄世平介绍,发展之初,村里“以组带村”的先锋定在了党员多的七组。“30多户人家有9名党员,占了当时全村党员的20%以上。由党员带头,一定能凝聚起农民力量。”事实证明黄世平的思路是正确的。经过3年的苦干巧干,魏槽村的田园观光采摘综合体基本成型,注册了“桃谷幽居”商标,获得了有机产品转换认证,魏槽村也成为省级“四好村”。

发展好了,黄世平心里却还有个“结”——魏槽村村“两委”4名干部都是40多岁,还算年富力强,可村里45名党员,只有两名90后,其中还有20余名青壮年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村里有精力的党员全部在一线带头干。这几年我们先后发展了2名30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最后还是外出务工了,究其原因,还是事业上升空间和现实收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黄世平说。

“随着《激励十条》等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了。今年我们村就打算发展一个24岁的后备力量。”黄世平觉得这个“结”要解开了。

建好干部“蓄水池”

做好“后半篇”文章

作为魏槽村发展的见证者,踏水镇党委副书记徐双梅深有感触,她说:“全镇1100多名党员,6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魏槽村这几年集体经济发展走在全镇前列,与村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密不可分。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就要建好干部‘蓄水池’。”

与徐双梅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牛石镇党委副书记何仪琴。20年前,何仪琴也是一位村干部。“乡村振兴对基层干部要求很高,这些年,基层干部硬着头皮向服务型人才转变,向集体经济带头人转变。《激励十条》明确提出畅通村社干部上升渠道、落实村干部待遇保障,增加了基层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这是我们都想看到的。”

用实打实的政策利好吸引人才,也让越来越好的乡村面貌留住人才,《激励十条》的背后,是沙湾区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决心。

“通过制发《激励十条》,落实村干部激励保障措施,吸引更多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生等群体进入村干部结构化‘蓄水池’,为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积蓄人才动能。”出台《激励十条》,沙湾区委组织部目光放得长远。

据了解,《激励十条》明确,在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结束后,沙湾区还将开展“在村工作20年”光荣评选,对符合条件的离任村干部,集中颁发证书,并纳入年度常态走访慰问范围。镇(街道)、村(社区)每年至少组织召开1次座谈会,听取离任村干部对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意见,让乡村振兴的经验和精神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乐山市商业银行 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打造新业务支撑点

■记者祝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是贯彻“六稳”“六保”决策部署,落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推动复工复产、稳住经济基...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