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 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澎湃新闻 2020-04-12 18:32 大字

2020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多所大学为保存和延续高等教育火种,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西迁,在艰苦困顿的岁月里坚持办学,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栋梁之材。

复盘当年的大学迁徙之路,总的方向就是:向南,向西,向还能放下书桌的地方去。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两地的大学面临灭顶之灾。8月28日,在胡适、傅斯年等人的倡议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授函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校校长,筹备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南京大学真数团队出品 |作者:杨曼、杨昕晨、郁稳稳

被迫南渡:三校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和迁移,1937年10月25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11月1日学生开始正式上课,这一天也被定为西南联大校庆日。截至11月20日,在校学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华学生631人、北大学生342人、南开学生147人,新招学生114人、借读生218人;教职员共有148人。

再次西迁:西南联合大学成立

同年,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于11月战败,12月,南京陷落,日军进逼武汉,长沙岌岌可危,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2月19日,师生在长沙韭菜园的圣经学院(为临大所租借的教学楼)召开誓师大会,随后分三路开始西迁。

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乘火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

第二路由陈岱孙组织,从长沙经桂林、南宁、越南河内和滇越铁路进入昆明。

第三路为湘黔滇旅行团,团长为东北军黄师岳中将,有三位军官分任参谋长和大队长。学生284人组成18个小队,教师11人组成辅导团,黄钰生、曾昭抡、李己侗、闻一多、袁复礼等五位教授组成指导委员会,由黄钰生任主席。师生们一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徒步行程1300多公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这支队伍是西迁路途中最艰苦也是迁移时间最长的一只队伍。

 4月2日,湘黔滇旅行团即将抵达昆明之际,校方奉教育部电令改称长沙临时大学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艰难的迁移路线:千里徒步入滇

彼时西南联大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南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湘黔滇旅行团于1938年2月20日乘船从长沙出发,沿途经过的主要城镇有湖南的益阳、常德、桃源、沅陵、新晃,贵州的玉屏、镇远,贵阳、镇宁,云南的平彝、曲靖。

少有长途跋涉经历的师生,68天的步行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据当时的随团学生对步行经历的描写,行军初期同学的脚上都磨出了水泡,一路上无数的险峻山峦、令人恐惧的湘西土匪,最终他们战胜了身体的疲惫和陡峭的山路。

1938年4月28日,由三校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成员带着风尘与疲惫,到达西南边陲城市昆明,完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颇具意义的“文化长征”。

胡适对此次千里徒步入滇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湘黔滇旅行团到达昆明(图源自百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最终胜利。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停止办学,结束了8年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

动荡的峥嵘岁月里,人才辈出。西南联大校友中共有170余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其中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5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向西南迁徙保存教育火种

其实在战火中迁移成立的临时大学远不止西南联大,目前中国大学的分布格局都与这一教育史上的壮举有着重要联系。

在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中,中国多所大学在战火纷飞中抗争、迁徙,保存教育实力。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开始迁往重庆沙坪坝,医学院及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迁成都华西坝。屡经周折,1946年迁回南京,现为南京大学。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世人多知西南联大,但却不知当时还有一所西北联大。1938年,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从北京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

抗战胜利后,西北工学院大部分师生返回天津,复名为国立北洋大学,现为天津大学。同年7月,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后与多校合并发展为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迁回东北,现为东北大学。其余力量留在陕西,现为西北工业大学。

1939年北平师大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西北师院迁往甘肃兰州。1946年春,学校师生部分迁回北平,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部分留在西北,现为西北师范大学。

早在1936年6月,中共中央于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几所院校合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七七事变”后,同济大学迁往浙江金华。同年11月,学校迁往江西赣州、吉安。1938年7月,同济大学迁往广西贺县八步镇。同年冬,再次迁往云南昆明。1940年10月,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宜宾李庄。1946月,迁回上海。现为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迁至天目、建德。1937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底,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迁往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10月底,三迁至广西宜山。1940年初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等地。1946年秋,浙江大学师生全部迁返杭州,现为浙江大学。

1938年10月,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1940年,从云南澄江迁往粤北部坪石镇。1945年迁回广州原址复课。现为中山大学。

1937年9月,日军侵犯厦门,厦门大学被迫迁往鼓浪屿;11月间,学校决定迁往福建西部的长汀,并于次年1月抵达。1946年6月,厦门大学校本部开始迁回厦门,现为厦门大学。

抗战胜利后,几经迁徙的大学,又回到了昔日的校园,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传延。

作者:杨曼、杨昕晨、郁稳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白净

参考资料:

[1]闻一多,浦江清.西行日记·回忆与感想[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

[2]张寄谦编.联大长征[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关照.[D].

[4]光明日报.22所高校的前世今生,史无前例的中国大学迁移图.[EB/OL]

[5]科教新报.西南联大究竟出了多少人才.[EB/OL]

 

新闻推荐

金口河区生态食品加工园:“为农服务”加速度

本报讯(记者杨心梅马锐)春光明媚,干劲倍增。记者日前来到位于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新村村一组的金口河区生态食品加工园,眼前一...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