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场故宫文物的隐秘远征

四川日报 2019-11-29 06:16 大字

在故宫文物南迁路上,凡文物落脚处皆有故事。,那是一场故宫文物的隐秘远征。

乐山就有一个广为记载的故事:一位乐山市中区安谷镇的村民称与文物曾有“一面之缘”,有一只精美的瓷盘,盘底有一条描红的金鱼,这条金鱼画得活灵活现,遇水后更会从盘中“一跃而出”,变成一条活鱼,在盘中游弋。

但实际上,让文物“安家”的老百姓,与文物是“无缘相见”的。

“刚开始文物运送是保密的,对外宣称是重要物资,村民们只晓得来了9000多箱重要物资。”负责牵头战时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建设的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刘忠福介绍,这批文物从运输到存放,村民们积极提供自家宗祠作为场所、出工出力打造存放文物用的木箱等,但这些“重要物资”都有军队守护、戒备森严,老百姓并没有机会亲眼见上这些文物一面。在整个南迁过程中,大量文物在25年里甚至从未打开过。

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南迁历史话剧《海棠依旧》编剧王戈来乐山采风时,也听说过那则“金鱼遇水而活”的故事:“虽是夸大和演绎得来,但究其根本,那是乐山人民对文物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

百姓共同参与,让文物保护从“国家行为”扩展到了“百姓行为”,让这场“文物长征”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文化长征”。正是在这样的防守和保护下,一直到1947年2月文物开始陆续迁离,16000多箱、逾百万件文物珍藏流离颠沛至乐山存藏八载,无一损毁遗失,全部完璧东归。

“没有文物”的博物馆

“拼”出故宫文物的南迁史

故宫文物的南迁虽是中国文物史上一场重大的战役,但由于种种原因,在2008年以前,知晓这场“文物长征”的人并不算多。刘忠福在2017年筹建战时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的时候,沿着重庆、贵阳、南京、上海一路寻觅,都没有太多研究和记载。

在乐山,这段历史保护起源于民间。2008年,安谷老人王联春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开始筹划修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这个几乎没有人支持的项目老人干了两年,2010年,全国民间唯一一座以抗战文化为背景、故宫文物南迁为主题的公益性历史资料陈列馆——安谷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落成。

“民间自发去建设文物南迁纪念馆,其实就是民间的故宫情怀与文物情怀。”故宫文物南迁档案史料展策展人何燚说。

“文物南迁”这个历史事件,留给乐山的实物少、遗址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去呈现这段历史也是一个大课题。“我们要建一个没有文物的博物馆。”刘忠福介绍了这个博物馆未来三个方面的建设宗旨:对现有遗址进行保护和重建;通过生态恢复,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通过重现当时的社会结构模型,比如刚开建的宋祠,来还原当时人们是怎么生活的。这个平台还可以邀请曾经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文物来这里进行展出。

何燚在看到乐山建馆规划后感动地说:保护动作从民间走向政府的过程,我们更加笃定地相信我们保护中华文化命脉的历史是一场“文化长征”,是对中华文脉的守护,是一种精神力量。今天我们缺少的是“文物南迁”这段历史的物质载体,但我们可以把这段历史从一件件具体的“文物”,转化为一种“典守精神”。

近两年来,乐山全面展开相关发掘、整理、保护、研究等工作,相继建成了乐山“战时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组建了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组织了故宫文物南迁“三路”沿线重点城市遗址考察调查,形成了“战时故宫”文物南迁遗址调查报告,并对易祠、顺河场货栈、欧阳道达旧居、尹焕章旧居、梁廷炜旧居等南迁遗存遗址开展抢救性修缮保护,让故宫文物南迁遗址的“一砖一瓦”得到了有效保护,让“战时故宫”这段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得到了有效传承。

新闻推荐

彻底清理了垃圾绿心公园更干净

清理前堆积的垃圾清理后变得干净了本报讯(记者何思源摄影报道)今年7月4日,本报环保曝光台栏目以《嘉州绿心公园漫步道:建...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