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 细密湿润的青苔 在蜀地长得饱满
乐山的美食吃过,大佛也早看过,这次却是第一次认真读一位乐山作家的书。而且还是位90后作家,周恺。他的小说《苔》,以大量方言的运用,和大量史料的重构,再现了蜀中百年前的地方风情和民间野趣。
跟我推荐他的朋友说,他的风格很像李劼人,我亦以为然。
《苔》的故事,从四川乡绅李普福迁宅回乡开始讲起,通过这个旧式家族由盛而衰的线索,周恺在小说中折射出清末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长江沿线商口开埠、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废除科举、清廷预备立宪、革命党人早期暴动等。
记得很早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关于如何写好剧本或小说的一篇文章,其中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要把你的故事主人公,放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中。
有变化就有故事,就有波折起伏,就有戏剧性。
周恺在小说卷一第一章的开头,便借刘基业之口明晃晃亮出一句话来:世道要变了——《苔》的故事,依托于这将变的世道建构起来,翻过身来,也极幽微、极生动地折射和记录了世道变化的过程。
很喜欢文中“苔”的意象设定:苔的细密、潮湿、卑微和柔韧,都像极了历史风雨洗礼下的芸芸众生。苔的意象跟巴蜀大地也是贴合的。北方干燥,青苔不容易养起来。但苔在常年湿润的巴蜀地区就生长得旺盛饱满。
小说在内部杂糅了大量民俗文化内容,甚至显示出某种地方志的意味来。旧时代市井生活内容自不必说,其他更偏门的内容诸如丝绸生产、长江水运等等,在小说里的呈现都是相当具体、细节丰富的。尤其是涉及袍哥文化的部分,民间社会的运行逻辑、规矩说法、甚至江湖黑话,在周恺笔下都获得了惟妙惟肖的刻画描写。
这些部分,可以说是在纸上部分地复活了旧乐山的文化肌体,在充实了故事细节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小说内在的宽度和广度。
《苔》光滑的语感和复杂的故事肌理让你惊奇不已,如同在市井街头茶馆听人摆龙门阵,只见七嘴八舌,人声鼎沸,但说法千头万绪,真假莫辨。它涉及的人物五花八门,都是动荡时代里如苔藓般附土求存的生命,在方言和地方环境的包裹下,个个都带有川人的“性格因子”。
(文/溪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白建伟记者方方)昨(1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主持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2019年第三次会议,听取2020...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