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乐山:那些刀光剑影的往事

乐山日报 2019-11-10 07:12 大字

■于铁成

乐山中心城区有一条老街,名叫演武街。从演武街出来,往张公桥,再沿着岷江边一路而下,就到了较场坝。

演武街、较场坝,都是乐山的老街,血脉上颇有联系。虽然早已没有了旧时王谢的亭柱廊栏,但却掩不住名字中散发出的丝丝古意。

演武、较场,这样的名字象征着什么呢?没错,就是武科举。

乐山历史上有武科举吗?那是什么年代的事?当时的武科举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公元701年,女皇帝武则天决定在科举中新增武举,为国家选拔将才。到了宋代,朝廷已经不再只是考校武术了,在科目里还增加了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你要是搞不懂,不好意思,这位同学,出门转左,杨志镖局和史进武馆欢迎你。

明承宋制,仍是“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武举子要先考笔试策论,默写武经,然后再到场上操刀弄剑。

乐山历史上与武举的缘分可谓极深,很早就被列为武生考场之一。每逢岁考,嘉州所属各地武生云集城中演武场上,操枪比箭,求取功名。峨眉武术宗师王旭先生今年101岁,据先生考证,仅明清两代,乐山一共出了武进士2人、武举人42人。

此外,乐山在唐代乃是边城,是防备南诏与土蕃进攻的重镇。到了南宋末年,蒙古大军进犯,南宋朝廷在乐山(时为嘉定府)城东二里三龟山、东岩山和九顶山(即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上设三龟九顶城,驻扎大军,与府城守军互为犄角之势。

驻军除了预备战事,平时需要反复操演,修习弓马武技。操练之地便是历来作为武举考场的演武场。当时在演武场的嘉州城南端竹公溪东,便是军队的营房,此处路口便被百姓称为“营门口”。

时过境迁,到了明朝万历十五年,嘉定州城向城北平坝扩展,为了延续尚武民风,官府决定将演武场迁移至城北。

此地,位于嘉定州至成都的交通锁钥之处,商旅往来甚多,演武场两旁也逐渐形成了店铺门面,于是渐渐变成了“演武街”。

演武场变为街市后,练兵习武就不那么方便了,于是又另觅他址,最终选择了城东南会江门外河滩处,也就是今天的较场坝街。

王旭先生就出生在较场坝街,幼年时就曾听家族中的老人讲述,在清代,较场坝内还有官兵营帐住房,操演场上还陈设刀、弓、石等,并且有马厩养战马,供军队练习武艺之用。此外,较场坝在清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担负着武举科考的功能。

看过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朋友,或许还记得主人公苏灿的那一场争夺“武状元”的考试,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却因为不会写字而触怒了皇帝,结果被贬为乞丐。

电影超级精彩。但这个情节太玄幻了。武状元根本不是这么考的。

电影里的苏察哈尔灿虽贵为广州将军之子,并且武功过人,但却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败家子,连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都不是,岂能跨过这么多关卡直接跑到京城去考武状元?

清代武举也是严格按照四个等级,一步一步来的。首先在府县要考童子试,考中者就是武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了就是武举人。取得了武举人的身份,就真能进京城会试,与天下英雄一决高下了。

武举考试共分三场,第一场是骑射,第二场考步射、技勇。如果前两场都顺利过关,就进入了第三场,这一场远比前两场难过得多,因为这一场是文考,考策论。

“策”就是问答题,“论”就是写议论文。考题主要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以及《论语》《孟子》,你要是平时只喜欢刀枪剑棍,看见书就大脑当机,恭喜你,这位同学,还是请你出门左转,京城一日游欢迎你!

后来,大概朝廷也看出来了,这帮家伙感情不晕血,都晕字,《孙子》《论语》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高端了,还是降低一点标准吧,策论不玩了,改为按要求默写北宋版普及兵书《武经七书》,写一百字就行。

不过,一旦考取了武进士,那就算熬出了头,自此就算有了公务员身份,可以等着安排工作了。

不过,武进士还有一道关要过,是为殿试。皇帝亲临,决出“三甲”。如果被皇帝钦点为武状元的话,接下来的流程就是妥妥的豪华版了。

太和殿高声唱名之后,武状元的大名也将会高居西长安门的皇榜之首。假如皇帝兴致高的话,还可以亲自去赐给他盔甲,这玩意儿传个几代,到中央电视台参加王刚老师主持的《我有传家宝》节目一点毛病没有,专家只要不瞎,起码给你估个大几十万的价儿。

武状元不好考,毕竟是顶尖高手中拼出来的“冠军”。当然,考上了也就拥有了无上荣光。

在殿试上辞谢了皇帝,出来就有巡捕营前呼后拥,一路高调护送回家,让昔日看不起你的张财主刘员外们目瞪口呆,让前两天还在你面前鼻孔朝天的王小姐陈小妹眼睛瞬间变成小桃心。

次日,兵部设下大宴,武进士鱼贯而入,大吃海喝,武状元又有盔甲、腰刀等上品可得,其他进士则也有赏银可以揣进腰包。此后三天,武状元还要披红挂彩,高头御马,行街夸官。

清代武举第一科始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钦点武状元,可授正三品参将,榜眼也是从三品游击,探花可得正四品都司。二甲均可获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也能成为从五品的署理守备。

此后,康熙和雍正两朝又有所改革,例如武状元不再安排到基层锻炼(下营),而是改授御前一等侍卫,与皇室亲贵子弟的待遇相同;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人等都在兵部报备,在各营授补实缺。

清代武举科考待遇如此诱人,民间习武之风自然也就盛极一时了。乐山的较场坝,当时便是嘉定府武举童试的考场。

据王旭先生讲述,清朝时,嘉定府每隔三年一考,考期三日,头一天是骑射。考生们头戴红帽,身穿马蹄袖的袍子,府台、县台与监考官,端坐演武厅。

当时的演武厅设在原来的打铁街口。拴马的地方叫做“马窝子”,就在现在的滨江路河边上。

第二天考的是立射,考试地点改在府衙门内。

到了最后一天,则是“大演武”,童生便在场下排名等候,待主考官点名后依次进入,骑射弄枪,力举石锁石墩,争夺武秀才的功名。

然而,火器的盛行,必然迫使冷兵器退出实战的舞台。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之下,清廷蓦然发现,刀枪剑棍在毛瑟枪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军机大臣、大学士荣禄上书,谏言废止武举“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

几经争议,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中国的武举制度终于就此废止。而远在西南一隅的乐山较场坝,也消散了萧萧马鸣,黯淡了刀光剑影,渐渐成为市民居所、商贩茶馆的旧城老街。

新闻推荐

“风云小子”曾晓婷

曾晓婷(左)正在比赛受访者供图10月29日上午,刚刚从匈牙利征战归来的曾晓婷回到了乐山,在匆匆安顿之后,便马不停蹄来到乐山...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