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东还》抗战后方知识分子入川心迹史
《西迁东还》
1940年代抗战时期,中国大批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西迁至四川大后方。乐山是岷江边的水码头,有交通之利,又有丘陵山地的屏障,成为了被选择的对象。武大西迁到了乐山,盐务总局、永利和黄海迁到了五通桥,复性书院在乐山开办,原本偏僻的边城小邑突然热闹起来,涌动着一个纷乱而丰富的景象。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南怀瑾、凌叔华、范旭东等一大批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来到乐山,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等,在蜀地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
作家龚静染发现,“他们并非仅仅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群体,有相似的时代命运和人生际遇。比如写熊十力就写到了马一浮,写马一浮就会写到贺昌群,写贺昌群就会自然联系到叶圣陶,写叶圣陶也会写到朱东润,而这又牵扯到陈西滢,当然就有了凌叔华、竺可桢等人的出场。书中的人物渐渐汇聚到一起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轮廓已经出现了,就像看戏,剧情跌宕。最关键的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把他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西迁东还》这段大历史。”
叶圣陶在乐山
办过“异乡的喜宴”
《西迁东还》共十五篇,勾连到数十位近现代人物,各自独立,又彼此勾连。集碎片为镜面,照出的是一时之俊彦。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在乱世中大师们到底度过了怎样的一段生活呢?他们或沉溺山水,迷茫度日;或专心致志,著书立说;或身陷泥沼,苦苦挣扎;或贫病交加,命运多舛……人生况味,各不相同。
叶圣陶一家刚从武汉搬到乐山时,物价的便宜让他欣喜,“肉二角一斤,条炭二元一担,米七元一担”,当时的教授们月薪最少也能拿到200~300元。而在有暇之时,教书先生们还常常游山玩水,连江水中五彩斑斓的卵石也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点乐趣。
虽然叶圣陶薪水不低,但是一家七口人都要靠他养活。为了给长子叶至善办好婚礼,叶圣陶特地跑了红十字会,又跑发电厂,还“跟一家江苏人开的馆子定了六桌菜,开了一坛眉山造的仿绍”。当时流寓乐山的文化界名流,比如朱光潜、贺昌群、陈西滢等都来参加。
马一浮与熊十力还曾经在乐山有过一段“小城办学记”:入川之后他们打算创办复性书院,欲“存绝学于末运,扶仁道于衰微”,可惜由于经费、时局、办学宗旨、学员等等问题,复性书院逐渐取消讲学,后来仅做刻书之用。马一浮性情固执,虽然与熊十力在学术上惺惺相惜,但是两人的性格迥异,导致矛盾日益深重,最终熊十力、贺昌群先后离开书院。复性书院取消讲学之后,马一浮居住在濠上草堂里,更多的是著书立说、静心治学,虽然饱受流离、清贫和孤独,但其苦修之途,成就了他一代儒宗的学术地位。
不管是盐务总局总办缪秋杰以其精明强干重振四川盐业,民族企业家范旭东为“保全吾国唯一化学命脉”的挣扎求生与慷慨悲歌,“中国石油之父”黄汲清如何一步步寻找黑卤,还是一路护送故宫文物南迁北线的遗事,龚静染带我们掀开时间的尘埃,看到一段历史的光与暗。
鸿儒入川
带来了新鲜风气
虽然是抗战时期,人心紧张,但外来的各界精英,还是给这座川西小城带来了很多美好的营养。被小城养活了的两千名读书人,与当地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接触维系,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在随处可见的水墨山水画一般的蜀地景致中,入川的知识分子与地方士绅、政商学界的礼尚往来;在本地中学和企业单位兼职兼课;当地的民情风俗,外国基督教会和传教士,圣诞节的音乐崇拜,复活节的洋童表演,令人垂涎的川式饮食文化。
1938年到1946年,武汉大学寄寓乐山8年,弦歌不辍,更成为教育史上一段佳话。武汉大学西迁到乐山后,对这个小城的影响不小。有许多全国知名的鸿儒,如文学院的朱光潜、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罗念生,因为武大内迁来到乐山……
龚静染跑了很多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见到了很多一手的、珍贵的史料,大大充实了他的写作。《峨眉客:故宫文物南迁北线遗事》中,讲到桥盐济陕运送故宫文物的这段史实就是新的发现,之前还没有在任何正式的记录中出现过。把五通桥的盐卖到汉中,放空的车辆运送故宫文物到成都,其中的故事还原了历史的细节,要不是在档案中发现,也许它们还被厚厚的灰尘遮盖着。
封面专访
以“小人物”之心写历史俊彦
2005年,龚静染开始涉猎地方历史题材的写作,出版过《桥滩记》《昨日的边城》等“小城”叙事体的非虚构作品。那些离自己既近又远的历史人物,开始进入他的阅读和写作中。2018年,龚静染再次意识到,要系统性在今人和故人之间摆上一杯茶,好好讲一讲那些快被遗忘的故事,所以就有了《西迁东还》。
封面新闻:为写《西迁东还》,你进行了十多年的考察和收集。在这期间会一直有发现的惊喜吧?
龚静染:确实有,如找了很多年的人物,突然有了线索;一直搞不清楚的地方,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印证等。这也是写作中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很神奇的,你一直专注于一件事,它就会形成一个磁场,把那些你完全不知道的东西“粘”出来,历史的碎片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捡起和拼接起来的。
封面新闻:《西迁东还》中记述的马一浮、熊十力等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在您看来,他们的人生际遇有什么相似之处?
龚静染:西迁东还是个大历史事件,涉及到了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当年的每一个人都为之牵动。但书里更多关注的是文化的薪火相传,所以写了马一浮、熊十力等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是民族的精英,通过他们能够看到在纷乱、贫穷、焦灼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希望,而那一段历史的闪光点也许就在他们身上,这也是我在书中想表达的。
封面新闻:还是会坚持“小城”的写作脉络,继续以乐山为素材进行创作吗?
龚静染:小城生活因其杂糅了乡土性和城市性等多种元素而呈现出一种文学表达上的独特风貌。我一直都想做的事情就是围绕小城在时光流逝中的生活表象,写出有温度、有余味的小城故事。乐山我还会一直写。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曾晓婷(左)正在比赛受访者供图10月29日上午,刚刚从匈牙利征战归来的曾晓婷回到了乐山,在匆匆安顿之后,便马不停蹄来到乐山...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