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人民医院“健康直通车”走进市中区通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科普控糖 共筑健康

乐山日报 2019-09-17 06:37 大字

为市民测血糖活动现场■记者戴余乐文/图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成年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11.6%,而已知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5.8%的人接受了糖尿病治疗,接受治疗人群中仅有39.7%的患者血糖得到了适当控制。

为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治疗和管理,降低糖尿病发病率,昨(16)日,市人民医院“健康直通车”组织医院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小组,走进市中区通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为百姓义诊义检,并作科普健康讲座。

多形式宣传

普及糖尿病防控知识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小组的医护人员通过开展专家讲座,设置咨询台、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积极宣传糖尿病防控的内容、方式和意义,传播“早发现、早治疗”健康管理理念,并免费为大家测量血糖、血压,解答市民的问题。

“医生,糖尿病如果没有引起身体不舒服,是不是就不用再吃药治疗了?”“糖尿病是一个漫长的控糖过程,不是一两天血糖情况好,就可以不管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学会观察糖尿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尽早控制。并发症到来之前不会特意给你‘打招呼’。”……在义诊咨询台前,医务人员耐心地向前来咨询的群众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

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徐锐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但由于对自我健康重视不够,科学防控知识了解少等原因,导致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偏差,这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控制水平。如何才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做好“防糖、治糖、控糖”工作,宣传是关键。为此,市人民医院长期以来坚持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单位、进乡镇活动,旨在通过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让大家正确掌握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延缓病情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并发症和治疗的目的。

专家支招

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据了解,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因此,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祖传秘方”“重大科学发现”“根治糖尿病”等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门诊上,有不少病人就是因为乱投医导致病情加重入院的。”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李慧表示,虽然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不能治愈,但能控制,治疗方案需要不断调整,关键还是自我管理。

盲目节食不可取

众所周知,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控制饮食却是糖尿病人觉得最难正确把握的。不少人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将饮食控制弄成饥饿疗法;要么干脆忽略,怎么开心怎么吃。

对此,李慧表示,控制饮食不是饥饿疗法。饥饿疗法会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从而丧失抗病信心,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有人认为粗粮含糖少,多吃无妨。其实,膳食纤维虽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但多吃有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影响营养吸收,长期下去会营养不良。生活中,还经常有人给糖尿病人支招:只控制主食摄入量就好,副食可以多吃。但这也未必是好招,像肉、蛋、奶,虽然含糖量不高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可转换为葡萄糖。这一转换过程在糖尿病人体内更为活跃,多吃也会升高血糖。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坚果和一些被看作糖尿病人专用的食品。

临床上,科学饮食是指合理控制摄入总热量;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物质摄入均衡;称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每日至少进食三餐,早、中、晚餐的食物比例为1/5、2/5、2/5或1/3、1/3、1/3。通过减少每餐份量,增加用餐次数的方法可降低血糖波动。

自暴自弃危害大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倦怠,甚至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殊不知,虽然糖尿病不能治愈,但如果好好配合治疗,是可以控制病情的。如果自暴自弃,那么本来可以控制的病情也会加重,一旦并发症上门,最后受苦的不单是自己,还有家人。

而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走了另一个极端:把糖尿病看得太重,常常自己吓自己。血糖一有波动,就急于稳血糖。事实上,影响血糖的原因很多,除了大家熟知的饮食、运动和用药以外,情绪变化、睡眠情况、一些疾病和非降糖药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在这些情况下,过一段时间血糖就会稳定下来,不用太过着急。并且,在调药过程中,由于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需要一定时间,这个时期也可能出现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大家只需要规律监测血糖,耐心配合治疗即可。

新闻推荐

沙湾区福禄镇:空地垃圾成堆 破坏环境村民盼整改

空地上垃圾成堆垃圾堆里乱草丛生本报讯(记者何思源摄影报道)近日,有市民向本报环保曝光台栏目热线反映称,在沙湾区福禄镇...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