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故乡路
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上小学,随后上了中学,最后经过激烈的中考竞争,如愿考到峨眉读了中师。1998年7月,一张“干部派遣通知”把我分配到一所边远山村小学任教。时光的大手就这样铸就人生,转眼之间,岁月在我的人生年轮上已经划上了40个圆圈。在感叹岁月蹉跎之时,也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因为这一段历程,恰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让我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见证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故乡道路的变化。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门前就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的两旁要么是水田,要么就是庄稼地。路面大多是泥土,偶尔也镶嵌着几块凹凸不平的小石头。就是这样的一条路,成了村里人上街赶集、外出求学的必经之路。我的小学生活就是在村里度过的,每天早晨吃过饭,便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一道,沿着这条既狭窄又凹凸不平的小路去上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小伙伴都不敢走得太快,一不小心就会被路上冒出的石头绊倒;要是遇上下雨天,那可就更难走了,稍有不慎就会来一个“四脚朝天”,或是“吃滚田酒”,弄得满身稀泥,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后来,为了不让孩子们在路上摔跟头,各家各户就将炉灶里烧过了的煤渣和炭灰子铺洒在路面上,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样脚底就不会打滑,即便是下雨天,也不担心会摔跟头了。
沿着弯曲狭窄的乡间土路,少则走十几分钟,多则要走上半个小时才能走到村口的大公路。这里所说的大公路,在当时就是通往沙湾区太平寺、新场子、踏水桥的乡镇土公路(毛坯路),与我家门前的泥土路相比,的确是宽阔了许多,但仍就是坑坑洼洼,只要一下雨,仍旧是泥泞不堪。为此,几乎每家每户都准备了筒靴鞋,遇到赶场天,村里的人们总是起得很早,把一切收拾好之后,穿着筒靴鞋,打着手电筒沿着羊场小道出发了。
多少年来,父老乡亲们真是为路所困,为路所苦。乡村土路,晴天在坎坷和沟壑里蜿蜒,雨天在泥泞和静默中守望。每逢赶集日,人们总是披着星月出门,摸着夜色回家。如果想去一次沙湾或者乐山,更得反复盘算筹划,攒足劲儿上路。其中的辛酸与无奈,难以用语言来表述。
岁月缓缓淌过40年的历程,如今,我家门前的羊肠小道早已被宽阔的水泥路取代,昔日的土公路早已经被宽阔平坦的大公路所替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在几年前,在我老家以及周边的乡镇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漫步在乡间,凝望着那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或穿梭阡陌,或盘山而上,或跨越溪涧,犹如一道道飘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灰色玉带。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通村通户,各种各样的车辆穿梭在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上街再也用不着披着星月出门了,各式各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替代了昔日的步行;人们种植的蔬菜水果再也不愁销售了,小商小贩们在乡间来回地吆喝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斯万锋)1月4日,草堂高中与北京四中网校合作办学的网络平板班,为草堂高中、乐山二中和乐山五中的部分教师作翻转课堂...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