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38年前的彩色老照片《农妇与村童》

乐山日报 2018-12-23 06:07 大字

《农妇与村童》 布鲁诺?巴贝1980年摄于乐山大佛脚下38年过去了,杜江波(照片中的村童)依然还记得当年为他拍照的外国人。 宋道君 摄布鲁诺?巴贝资料图片1973年 ,布鲁诺?巴贝和翻译在长城。资料图片■宋道君

一个外国人留下的“乐山影像”

摄影作品《农妇与村童》,记录的是一个农妇与一个村童在三江汇流的河边吃饭的场景,呈现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画面中,杂草丛生的河边乱石裸露,农妇身系一张围腰,而村童衣着不整,一脸无助。背景则是滔滔的三江水,千年大佛巍然屹立,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这幅图片现存于世界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图库中,由著名摄影师布鲁诺·巴贝于1980年在乐山大佛脚下拍摄。

巴贝,1941年出生在摩洛哥的法国人。20世纪60年代,他加入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1978年至1979年任马格南图片社欧洲区副主席,1992年至1995年任图片社全球主席,2016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巴贝的作品以对色彩自如且协调地运用而闻名于世,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见证了无数次历史事件,是闻名世界的摄影大师。

1973年,巴贝随法国总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1980年,巴贝第二次来到中国,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上海、四川和广西拍摄,使用的是以色彩浓郁而著称的柯达克罗姆反转片,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留下了大量历史影像。

巴贝1980年的四川之行,用柯达克罗姆胶片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乐山绚丽多彩的图片影像。在巴贝的镜头下,既有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也有乐山乡村生活场景。以乐山大佛为背景在乐山大佛脚下拍摄的《农妇与村童》,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乐山的珍贵图片之一。

1980年,中国城镇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尤其农民的生活还比较贫困。当时物资相当贫乏,人们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穿衣要布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9至1980年我国农村年纯收入人均60-70元。就拿四川乐山大佛坝村来说,当年农村年纯收入也不过60-70元而已。

寻找《农妇与村童》原型

2018年10月14日,虽说不是理想的拍照天气,但笔者与影友刘跃平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乘船去市中区篦子街大佛坝村六组,寻找当年巴贝镜头里《农妇与村童》的人物原型。在乘船途中,看着滔滔的大渡河,大家感觉很茫然,心想怎么寻找呀,这就像在大渡河捞针一样。我们拿着手机中存留的图片《农妇与村童》多方打听,当地村民争相传看,大多数人摇头说不认识。正当我们失望时,忽然,一个当年在铁牛门撑船的村民杜建林在仔细察看照片后说:“我知道,我认识,老人是黄秀珍,是我们大佛坝村的人。她家沾了改革开放的光,现在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不过老人几年前去逝了。而图片上的小男孩则是大佛坝村杜高海的儿子,叫杜江波,现在40多岁了。”经多方打听,我们找到了杜江波家。杜江波的父亲杜高海告诉我们,杜江波1974年12月7日出生,现在外做铝合金门窗生意。老人热情地打电话叫儿子回来,我们在他家等了30多分钟后,杜江波回来了。

杜江波的模样看上去与38年前巴贝镜头下的村童区别不大,十分腼腆,但眉宇间有着一份淡定和满足。因为天气不好,能见度极差,我们与杜江波聊了一个小时就返回了。

11月8日,阳光灿烂,我们再次来到大佛坝村找到杜江波,想趁大好天气在巴贝曾经的取景之地给杜江波拍一张照片。但是,由于三江流域水量充沛,河滩水位升高,我们无法走到当年巴贝的拍摄地,还原《农妇与村童》的场景。在交谈中,我们得知杜江波一家有四口人,他和妻子及两个儿子。妻子在家带小孩,大的儿子17岁,小的儿子不到两岁。杜江波做铝合金门窗生意,一家人在城里生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农妇与村童》,一张38年前的老照片,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乐山发生的巨变,也使我们对乐山的发展满怀憧憬和期待。

新闻推荐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筑乡村发展动力引擎

■市委党校殷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