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 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连载 张宝龄:籍籍无名,孤凄一世

乐山日报 2018-12-16 07:01 大字

张宝龄■张在军

1942年2月,武大机械系教授郭霖病逝。他在临终前向校方推荐朋友张宝龄替代自己的位置。张宝龄是谁呢?不妨这么说,张宝龄是著名才女作家苏雪林的丈夫。谁叫他有一个名气冲天的老婆,而他自己却没啥名气呢。

张宝龄(1897—1961),字仲康。原籍江西南昌。肄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造船专业。父亲张余三,在沪经商,有三子二女,张宝龄为其次子。1912年,在上海做寓公的前清浙江瑞安县令、安徽人苏运卿,将16岁的孙女苏雪林许配给张宝龄。张宝龄留美时,苏雪林留法。他们互通几次书信后,苏雪林发觉性情不合,便写信给家里要求解除婚约,却得到父母的训斥。为了双亲,她只好“认”了这门亲。1925年,苏雪林辍学回国,遵母命违心地与张宝龄完婚。1928年,张宝龄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一年后,重回上海江南造船所。苏雪林也跟随到上海,进入沪江大学教授国文课。1931年,苏雪林去了武汉大学,张宝龄则留在上海。

抗战初期,张宝龄来到大西南,在昆明机械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主持汽车发动机的制造。在昆明,张宝龄结识了许多企业界和工程界的精英,也结识了不少中共地下党人,所以1949年他坚持留在大陆。张宝龄的才智以及他在工程界的地位,并不逊于苏雪林在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就是这样一对男工女文的高智商的理想家庭,两口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实在叫人遗憾。

苏雪林随武大入川后,便和张宝龄失去了联系,张宝龄到昆明后也没给苏雪林写信。所以当武大校领导找到苏雪林要联系张宝龄时,苏雪林便给上海的公公写信,问得张宝龄的地址。然后让武大把聘任书寄给他。张宝龄便从云南赶到四川任教。

张宝龄到达乐山的日期和情景,在与苏雪林同住一栋楼的杨静远日记中有记载:“晚上,有人在外面喊苏先生,说是张先生来了。果真是张先生。他休息一会就坐在门前谈话。我觉得他一点也不是那个据说凛若冰霜的人,很热闹,很健谈。”杨静远注释道:“张宝龄先生,苏雪林先生的丈夫,应聘来武大机械系任教授。两人因性格不合,长期分居。”杨静远又在《我记忆中的苏先生》里写道:

张先生到的那天,1942年9月10日,我家刚搬进让庐一个月。他给我的印象,全不像那个闻名已久的凛若冰霜的人。他很友善、健谈,在廊子里一坐下,就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在昆明的一段亲历。其实,张先生为人并非一贯冷僻。在东吴、江南造船厂或武大,人缘都不错。他在武大教书三年,深受学生欢迎。同学中流传着一个善意的笑话,说一个中秋之夜,苏诗意盎然地对张说:“你看这月亮多圆呀!”张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用圆规画的圆!”他与苏先生合不来,除性格因素外,还有一个观念不可调和的问题。据苏先生说,他虽受过西方教育,在婚姻问题上却仍抱着中国男性的旧观念,要求妻子是一个全新伺候他过日子的旧式家庭妇女,而不是一个只会摇笔杆不会使锅铲的文人、新女性。于是两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合在一起却演出了一幕悲剧。

杨静远还在《苏雪林先生漫记》一文中说,“1942年9月(苏先生自传说是1944年,想系记错),张先生应武大聘来乐山,住进‘让庐’,但两人仍各处一室,同餐不同寝。”

张宝龄来乐山,住进了苏雪林和袁昌英、韦从序三家合租的陕西街让庐。苏雪林九十四岁所写回忆录说:“我后来又买得一扇大窗,安在位置于韦家客厅后的小房墙上,那间小房便成了我的卧室,楼上那间大卧室让给我的外子,因外子为武大所聘请,自云南来到四川。”又说:“数年不见,他似乎略通人情世故,对待我也比前温柔。他来后即住在我家里。那时物价愈高涨,雇女佣甚难,好容易雇到一个做不久即辞去,炊洗之事即由家姐代劳。我做修补屋子的土木工,他也做点劈柴扫除的工作。一家过得还算和睦。”他们和睦相处的情景从一个“很好玩”的小故事上可见一斑:某天,陈源凌叔华夫妇的女儿陈小滢去让庐玩耍,看见张宝龄正在给苏雪林理发,“张先生把一个大碗盖在苏先生的脑袋上,用一把剪刀沿着碗的边沿进行剪理。”

抗战胜利后,武大准备回迁,许多家庭都在享受着复员的快乐,张宝龄却坚决辞去武大教职。因战乱他与父母失散八年,他要回上海去看望父母。从此,这对夫妻就再也没有在一起生活过。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自愿调整缴费档次

人社部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每天都会有不少市民想要了解社保、医保、劳动保障等政策。11日,记者从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