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善+产业带动”金口河区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
■ 记者 方方
近年来,金口河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联动机制,以脱贫攻坚为依托,采取“环境改善+产业带动”脱贫方式,建设生态家园,筑牢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生态脱贫新路子。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家园
依山傍水、景致如画,经过倾心打造的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象鼻村、永和镇胜利村、永胜乡顺河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看得见风景、留得住乡愁,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这3个原本隐匿在山间的平凡村落,它们的改变,得益于金口河区着力推进的人居环境改善举措。
该区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导向,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和园区产业发展等“多规合一”。根据自然禀赋、发展现状和承载能力,将区域划分为生态保护涵养区、生态食材供应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集大渡河城镇发展带、大峡谷大瓦山特色旅游区、枕头坝清洁能源开发集中区为一体的“一核、一带、两区”空间结构,为“环境改善+产业带动”的生态脱贫路打下基础。
同时,该区对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的“悬崖村”“云端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资金5525万元,综合实施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态恢复,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投亲靠友”分散安置,修建集中安置点13个,实现农村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改善提升。积极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将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工程列为脱贫攻坚“六大工程”之一,制定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方案,对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化肥农药监管实行“环境监督员+流动红旗评比+资金奖补”;对环境改善成效显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授予流动红旗,给予100元—500元不等的资金奖励;对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搬迁,明确补偿项目及补偿标准。今年以来,该区关停畜禽养殖场18家、规范125家,整顿水产养殖场7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村落环境得到改善。
发展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脱贫
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金口河区做足扶贫产业加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为群众打造生态脱贫路。
利用天然生态优势,推进“有机农业+扶贫”。该区加快建设优质干果、道地中药材、生态蔬菜、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五大扶贫园区”和乌天麻、食用菌、油用牡丹、红豆杉、核桃、有机蔬菜、魔芋、老鹰茶“八大扶贫产业基地”,建成绿色有机产业基地20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2个,通过实物资产入股、务工计价入股、产权折价入股、扶贫资金入股资产扶贫“四大模式”,预计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58户2895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推进“全域旅游+扶贫”。该区把全域全景打造“中国最美峡谷旅游目的地”作为绿色发展的支撑点,围绕大峡谷、大瓦山两处核心景区开发,积极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建成五池、林丰、顺河、象鼻等一批景点式村庄新村,发展“农家乐”“彝家乐”“民宿客栈”32家,通过景区带动脱贫一批、乡村旅游脱贫一批、发展农家乐脱贫一批、旅游就业脱贫一批“四个一批”,预计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5户583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推进“林业经济+扶贫”。该区依托“一村一品”规划和林地流转成立大瓦山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林丰村红心猕猴桃基地等村级林业专合社14个,建立“林业经营主体+林业职业经理人+林业综合服务+贫困户”四位一体的“林业共营制”新型经营体系,变过去林农单家独户战斗为集团作战,增强全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预计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10户3200人人均年增收1800元以上。
打造绿色环境 筑牢生态屏障
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金口河区还积极打好“蓝天、碧水、青山”保卫战,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该区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改造升级企业环保除尘设施,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餐饮行业煤改气,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2%。启动省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建成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长+一河一档+一河一考”,完成小流域治理工作。大力实施还林还湖还水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新增森林面积8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6.72%,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743户4814人。
新闻推荐
红房子图书馆本报讯(记者倪珉文/图)6月2日,位于滟澜洲社区营地的“乐山首家亲子社区图书馆”红房子图书馆正式营业。一...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