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脚底泥土见证扶贫真情

乐山日报 2019-07-23 09:23 大字

■记者甘国江宋宇凡

“扶贫路上没有捷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这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启望和刘宗鑫两名扶贫干部,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新桥村开展扶贫工作最深的体会。

2018年6月,按照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卫健委统一安排、部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选派医务部副部长兼行风办公室主任刘启望、学生工作部学生分团委书记刘宗鑫,来到新桥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正式开启了两位“城里人”向“农村人”的转变。

驻村一年多,刘启望和刘宗鑫变成了“农村人”,连说话的嗓门都变大了,这些变化让他俩觉得挺踏实。因为,这些变化不仅拉近了他们和村民的关系,更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真情解民忧群众心踏实

新桥村是省定贫困村,彝汉杂居,辖7个村民小组487户17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324人。

2018年7月4日,刘启望和刘宗鑫到新桥村的第一天就得知村里有一位患有严重皮肤病的村民,20年来一直被病痛折磨。

“大家把我们当成华西医院的临床专家了。”刘启望回忆说,他决定先去看看具体情况。“得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我们是来治‘穷病’的。”

“患病村民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我在华西医院工作了16年,却从没见过这种病症。”刘启望当即联系了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蒋献,通过网络远程诊断,最后确诊是红皮病。刘启望和刘宗鑫马上向镇党委汇报了相关情况,并为患病村民争取了5000元临时救助金。

自此,新桥村来了两名华西医院扶贫干部的消息传开了,村民们身体不舒服,都会先来咨询两位驻村干部的意见。“虽然我们不是临床专业医生,但是老百姓的信任却让我们感动。”刘宗鑫说。

在得知新桥村一户人家因为孙女患有白血病,没钱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后,刘启望和刘宗鑫积极协助准备轻松筹资料,通过网络发起筹款。短短几天就为患病小女孩筹得资助款近2万元。

两位华西扶贫干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大家纷纷感叹:“有‘华西专家’在,心头就踏实。”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深入大走访

探路谋发展

来到新桥村后,刘启望、刘宗鑫立马开始了大走访、大调研,仅一个季度的时间,他们就访遍了全村487户村民,收集了大家的问题和需求并形成台账。

“转变传统扶贫方式,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刘宗鑫说“了解实情,才能对症下药,缺啥补啥,让扶贫计划合理、攻坚措施对路。”在走访和调研中,他们摸清了新桥村的民情、村情,深觉肩上担子更重。

针对新桥村扶贫干部既有华西医院、市民宗委、县民宗局下派干部,也有当地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的实际情况,刘启望积极整合各方优势,汇聚华西的教育、医疗、文化,民宗的民族、宗教资源,村组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为新桥村特色产业发展探路。经过考察立项、专家指导、申请资金支持等,新桥村乌龟山藤椒基地慢慢发展成为村民脱贫增收的主导。

“文弱书生变成了庄稼汉,华西来的两位扶贫干部很接地气。”新桥村党支部书记高峻的评价反映了村民的心声。

支部共建强引领

项目落实真扶贫

来到新桥村,汉彝双语“三字经”版村规民约就立在村口,该村的村规民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围绕社会治安、移风易俗、集体资产处置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务,对村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并突出解决村民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

借鉴华西医院党建先进做法,刘启望和刘宗鑫提出“支部共建‘N+1’,\‘五位一体’强帮扶”创新思路,以“创新支部共建\‘N+1’模式,夯实定点帮扶堡垒基础”为抓手,实现党建、文化、教育、健康、产业帮扶五位一体,交叉融合,争取为新桥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党建是引领,落实在项目。健康帮扶方面,开展疾病谱调研,组织专家义诊,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协调资源捐赠医疗设备;文化帮扶方面,邀请专家、博士走进“农民夜校”,捐赠学习用品,开展“大手牵小手,共筑青春梦”的志愿服务项目;产业帮扶方面,推进乌龟山藤椒基地建设……以党建为引领、项目为支撑,新桥村各项事业有了新的突破,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走得越发坚实。

新闻推荐

“2019四川省万名青少年夏令营乐山分营”开营 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

本报讯(记者方方)7月3日,由市关工委、团市委、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主办,市中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团区委承办的“礼赞新中国·...

马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