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潘村曲氏的家风故事
□曲延科
在牟平区城南16公里处牟乳公路左侧,有个群山环抱的村庄叫上潘家庄村(以下简称上潘村),村里有670户,1900余人,同为曲姓家族。历史上,上潘村曲氏耕读世家,重教尚文,仅清代就出了5名进士,6名举人,120余名秀才,近40名官宦,算是宁海州的名门望族。从上潘村走出的官宦大都颇有口碑,他们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尤其是严于执法刚直不阿的官场作为,至今为人们所称道。下面我们通过这个家族在康乾年间的三位官宦的故事,领略一下他们的家风。
曲橚——刚正不阿的刑部郎中
曲橚(su),字一斋,康熙甲午科(1714年)举人,戊戌科(1718年)进士,历任宗人府主事,内阁中枢,官至刑部河南(黄河以南地区)司郎中。曲橚性格严峻刚直,秉公执法,一丝不苟,在刑部曾纠正了多起冤假错案,颇有政声。不意在雍正年间因纠正了一起由山西省上报的错案,导致他被调离了刑部,并最终辞职还乡。
这件事《宁海州志·同治版》《牟平县志·民国版》均有记载,《高陵镇志》记载较为详细:“时有富室为巨寇所扳,已论大辟(判为死刑),橚查其爰书(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曰‘此诬也’,或沮(阻)之曰:河东(唐代以后指今山西省,因黄河经此,作南北流向,本地区在黄河以东得名)督势重,未可与争,弗听,力为驳正,卒得雪。其平反多类此。世宗帝(雍正)尝因召见奏对,温旨谕之曰:‘刚正不阿。’然竟以是忤上(不顺从上司),官移礼部御膳司郎中,旋告归。”
曲橚不仅严于执法,一丝不苟,而且业务能力也很强。山西省总督亲自过问、审理的案件,他照查不误,并且能从爰书中查出问题,断定富室为巨寇所诬陷;曲橚不惧强权,敢于碰硬,他不惧河东督势重,决心重查此案。他也清楚,按清朝例律,此案即便反转,自己也要因“忤上”受到惩处,若不能翻案,下场更惨。但是他不听劝阻,一查到底,最终案件反转,为富室平反昭雪。雍正皇帝其实是很赞赏曲橚的,与之奏对时,温和地评价他“刚正不阿”。虽然因“忤上”要对他惩处,还是给他安排了御膳司郎中——这是个皇帝信得过的人才能担任的职务。只是,曲橚性格刚烈,一怒之下,立即辞职回乡去了。
曲橚回乡后,极为低调,不喜人情往来,不参与地方政事,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教授族中子弟读书。对于辞官一事,毫无悔意,反以为荣,他在自家大门门庭之上悬挂起一方蓝色匾额,上书“刚正不阿”四个金色大字。其目的,一则不忘皇恩,把雍正帝对自己的嘉许做成匾额,世代纪念,二则表明自己对清朝官场风气的愤懑与不屑。彼时,清朝官场风气败坏,偏重功名利禄,做官必须有靠山,上下交结,官官相护,官员以模棱为懂事,以钻营为能力,一味巴结奉迎,献媚上司。对此,曲橚深恶痛绝,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整个官场风气,但却能远离恶行,洁身自好。他把“刚正不阿”四个大字悬挂门庭之上,是向世人昭示,“刚正不阿”是他做人的准则,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坚持,同时还要让家人遵循,让子女传承,作为家风,代代相传。
曲橚门庭悬挂的匾额果然世代相传,直至文化大革命才被销毁。
曲橚归乡之后,在他的言教身传下,“刚正不阿”的家风在他的家族中得以传承。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廷弼为增生,次子廷谔考中了举人,官授河南河工同知,三子廷蕃为庠生,拣选县令,他们都清廉正直,颇有口碑。
曲永文——不为权贵折腰的督察院经历
到了曲橚的孙辈,上潘村曲氏家族又出了个在官场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此人的个人修为和官场品行,比之曲橚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乾隆丙戌科(1766年)进士曲永文。
曲永文,字文兹,号莲浦,廷蕃之子,乾隆庚午科(1750)举人,丙戌科(1766)进士。其性质聪颖,器宇魁岸,除从父亲熟读五经外,秦汉唐宋之文,明清诸名家,无不研究。登第后,于乾隆辛卯年(1771)任青州府学教授,己亥年(1779)擢任四川井研县知县。
据《莲浦公行述》载,井研县地处险峻,民俗刁悍。民间好以缢死人讹人钱财,所以,常有疑难命案上报;山民又好在山僻处聚众赌博,名曰“赌厅”,赌徒暗中勾结县衙吏役为作耳目,官府竟无可奈何;蜀地最重耕牛,而山窝盗宰者不计其数,盗匪盗人牛只,卖于窝家,转卖宰户,而宰户又与县衙营卒为奸,所以,官有厉禁,而盗杀耕牛者却屡禁不绝。曲永文到任后,派出密探,探得巢穴,迅速围捕,将犯科者缉拿归案。赌厅、盗牛之弊随之涤除。缢死讹财之案,也多查得真情,刁风因之俱寝。他又借机整肃县衙,将暗通“赌厅”、与盗杀耕牛者为奸的一干胥吏斥革而严惩之,一时井研社风大变。
曲永文继承家族遗风,服官廉慎,洁身自爱,不染一尘,惟尚质实,不喜表面文章,不喜世故习气,持身俭约,不慕豪华,读书外,无它嗜好。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许别人以私情干预自己办案,也不以私情干预别人办案;县衙中不设办文案的幕宾,案牍都由自己办理,案件速结,周围的人不准说情,县衙吏胥不得弄私舞弊。
曲永文对朝廷忠心耿耿。乾隆丙午年(1786),为征剿台湾林爽文(农民起义领袖),朝廷要四川运送川米补充军饷。那些好算计的官吏,知道押解粮食是个危险的苦差事,唯恐避之不及,而曲永文却不顾年近六旬多病之躯,依然率队亲往。其承领六万石粮食,由重庆出发,运至上海交卸。过滟滪,越三巴,下长江,抵沪渎,历数千里风涛之恶。一晚,舟泊江北厅渡口,巨浪从上游涌下,江水陡涨。永文刚在船中就寝,人役水工尽皆酣睡,忽闻江面上下舟人号呼之声大震,急起过别艘登岸,而所乘之舟震撼冲突,几至绝缆,附舟两米艘已冲没无踪。第二天,只好拮据补足,才得前行。浩浩荡荡的船队顺江而下,几经磨难到达沪渎,交卸处所司为苞苴(贿赂)计,又多所抑勒,若米湿,若量缺,若色劣,种种苛索不胜枚举,好不容易交卸完毕,等回到四川,已历时一年有余,其发须皓白。
曲永文在井研县一直干了12年,于乾隆辛亥年(1791)才擢任督察院经历。在督察院,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清廉刚直的作风多不为上司所容,处处受到刁难和压制。《宁海州志·同治版》载:曲永文“由四川井研知县,升督察院经历。甫一年,被累镌(降职)一级,有劝乞请者,曰:‘吾老矣,此膝不宜妄屈!’遂拂衣归,台中应得饭银数百,弃弗问,其耿介类如此”。曲永文到督察院刚干了一年,就因为被别的事连累降职一级,有同僚劝他向上司求情,他竟拂袖而归,连账上应得的数百两饭银也不要了。曲永文以“此膝不宜妄屈”继承和发扬了其家族“刚正不阿”的家风。
曲永文是饱学之士,其归家后,含饴弄孙,著书立说。著有《怡修堂稿》《役艘偶感诗》《拙存翁自叙》,手订《周礼注疏》《读易辑解》《大学求明録》等,年79而终。
曲帅正——洁身自爱的京山县令
说到上潘村曲氏的家风,就不能不提到曲永文的太爷爷、曲橚的父亲、曾任职湖广安陆府京山县令的曲帅正。曲帅正以自己的言教身传为其家族带出了一派好家风。
据《京山公行述》载,曲帅正(1652年—1716年),字正子,号清海。其幼年歧嶷(聪慧),夙有大志,应童子试,拔得冠军,郡守陈公(陈一朋)器之,同年补博士弟子员(即秀才),同时食饩(享受朝廷补贴)。顺治戊子年(1648)乡试时,忽闻胞兄意外离世,顿时痛绝,复甦应试,仅中副车(副榜贡生),考授推官(主管狱讼)。其落榜不落志,勤奋自励,历经考核,皆政绩卓然,遂擢升湖广安陆府京山知县。
曲帅正任职京山,恭俭自守,洁身自爱,苞苴(贿赂)不行,馈遗概绝,俸薪之外决不受民间一分钱。没几年,全县政通人和,士民讴歌。然命运多舛,正值京山蒸蒸日上之际,其罹患瘰疬(淋巴腺结核),逾三月稍愈,而身体羸弱。遂于康熙丁酉年(1657)辞职还乡,是年36岁。
曲帅正离任回乡之日,京山县士民攀辕遮道,涕泪逶迤相送。其车行简朴,行李萧条,琴书之外,别无它物。
曲帅正归乡之后,仍保持古朴本色,布衣布履,骑驴出入,以平常心视己,以谦卑之心待人。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懿行硕德,乡里争相传颂。他得知乡里一王姓佃户因缴不上地租,卖女还债,立即捐资,替那人赎回女儿,并代还了租金。一年冬天,他外出路遇一乞丐,衣服单薄,在大雪中踽踽而行,心生怜悯,当即脱下自己的棉衣,给乞丐穿上,自己忍冻而归。其回乡38年,在家族中,视父母及长辈以孝,兄弟邻里以和,待子侄以仁,多方眷顾,尽心操劳,人称其为中流砥柱。在里乡,为穷人捐衣赠粮,舍棺助殓,完人之婚,济人之急,救人之难,数不胜数。昔乡邻李某有含沙之冤(被人暗中算计),几罹重典,其得知后,毅然曰:“为人不为乡邻扶危定倾,是无勇也。”其不避厉害,力为排解,终为李某解难。曲帅正天性仁厚,名重乡里,被乡民数次推举为乡饮大宾(清制,每年为各州县遴选年高有声望的士绅),州刺史潘公造请再三,俱婉拒谦让不赴。
曲帅正非常重视对族中青少年的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培养,日以德行课后生,朴者,教以力田(种地)、持家、孝悌;秀者,教以诗书礼乐,树帜艺坛,执经问难。嘱后生清白自矢(端正),勤俭守法,自爱自尊。帮助后生,“可谓苦口婆心”。在其教诲和带动下,家族中人人和睦谦让,讲究礼义廉耻,后生勤奋自励,诗书耕读,家族一片祥和之风。
晚年,曲帅正质朴简约,心思纯净,除教授家族子弟,亦养花饲禽,年74谢世。
新闻推荐
□何羽佳蒋培路井研天地画印·研溪湿地公园“盐利冒于西蜀”“人物媲于上州”。——井研县,有“盐”有“...
井研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井研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