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书单,带你走进多面的鲁迅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作者:王晓明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1月《明暗之间:鲁迅传》
作者:[日] 丸尾常喜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光启书局
2021年9月《鲁迅〈故乡〉阅读史》
作者:(日)藤井省三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鲁迅的都市漫游》
作者:(日)藤井省三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20年5月《花甲录:中日友好桥梁》
作者:(日)内山完造
版本:九州出版社·理想国
2021年1月《鲁迅的饭局》
作者:薛林荣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学者王晓明曾将鲁迅称为“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鲁迅眼中的人生惨淡到难以直面,但即便如此,他依旧选择在呐喊中承受彷徨,并在彷徨中继续奋起反抗。敏感的心灵加上动荡的时局,让鲁迅的文字充满着愤怒和悲怆,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这似乎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情绪。
但这种“不合时宜”,恰恰也构成了在当代阅读鲁迅最好的理由。读点鲁迅,或许并不能让黑暗被彻底驱散,但能让我们暂时拥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的视野,思考如何迎向更多的光明。
近些年来,中外有关鲁迅的研究方兴未艾。这些作品或是注重结合当下的语境诠释鲁迅思想及其接受,或是呈现“革命斗士”、“民族之魂”这些严肃形象之外,日常生活中鲁迅的形象。
今年恰逢鲁迅诞辰140周年,也有一些出色的鲁迅传记及时面世。其中,9月刚刚出版中译本的《明暗之间:鲁迅传》颇具特色。日本学者丸尾常喜是鲁迅研究的专家,此前曾经写作过《“人”与“鬼”的纠葛》等对鲁迅的文本进行细读的出色作品。相对于其他的鲁迅传记,《明暗之间》的行文逻辑和读者们看到的本次专题的思路非常接近,以空间为线索,通过绍兴、南京、日本、北京、上海等鲁迅生命历程里重要的城市为节点构架全书。
这种写法也出现在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的《鲁迅的都市漫游》一书中,不过,藤井虽视角独特,但这些“空间”与鲁迅的思想似乎是分离的。《明暗之间》的一大称道之处,则是空间在作者笔下并非仅仅只是鲁迅人生轨迹经过的空洞舞台,而是与鲁迅思绪的发生、思想的生成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全书开篇的“绍兴”一章,作者特地花篇幅讲述了绍兴的名人典故。在旧时名为会稽的此地,背负父亲被舜诛杀悲痛的大禹在治水成功后曾论功行赏。南宋的初年,被女真族金军穷追不舍的宋高宗也曾逃难至此。作者推测,或许基于这些理由,鲁迅“并不爱用绍兴”的名字,而常用“会稽”,因为“会稽”更代表报仇雪耻之意。绍兴也是秋瑾等著名革命家的摇篮,批判与叛逆的传统,同样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鲁迅。或许有读者会认为,这番解读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事实上,“推测”是本书不时出现的字眼——丸尾仿佛在向读者讲述他对一位老朋友的私人记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鲁迅投入的“真情”。书写一位内心情感极其激烈丰富的文学家,这样的“真情”或是必需。
这种特点同样反映在另一本国内学者王晓明所著的鲁迅传记《无法直面的人生》中,此书初版于1992年,今年1月由三联书店推出的是第三次修订的版本。如作者在初版序言中所述,为鲁迅作传并非简单的学术工作,而是对生活经历的回应。这种与鲁迅对话的感觉使得作者许多基于史料的解读显得多了几分对鲁迅的“同情之理解”。这份理解尤其体现在作者对鲁迅于上世纪20年代前半期陷入彷徨和虚无经历的评价中。在作者看来,理想屡屡受挫的鲁迅终究难逃的也是中国文人传统的虚无主义,缺乏宗教情怀的中国传统文人为了对抗理想破灭的悲痛,往往选择将人生“某个方面的悲观”,扩展为对“整个人生的悲观”,这就彻底取消了乐观与悲观的对立,反而能让人获得虚假的安慰。这是对虚无主义心理极为深刻的分析。而鲁迅最终的使命,却是对抗这种顽固的虚无主义,并最终驱散心中的“鬼气”。
藤井省三是当代日本有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尤精于鲁迅研究。1991年,他以《鲁迅文学之形成与日中俄三国之近代文化》的博士论文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文革”之后,他还曾来到上海于复旦大学留学。借此机会,他也造访了鲁迅生平中许多重要的城市,被收录于这本《鲁迅的都市漫游》中。
书中的“漫游”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空间,而是扩展至整个东亚文明圈。藤井意在探讨作为一种“东亚”现象的鲁迅阅读,试图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探讨鲁迅思想是如何被一代又一代东亚人接受、理解并加以转化的。例如内地和香港两地都拍过《阿Q正传》的电影,内地的版本里,吴妈听说阿Q想和自己“困觉”,立马惊恐地跑开了。然而在香港的版本中,吴妈在这一瞬间露出的却是“迟疑”的神情,这似乎意味着“并非彻底拒绝”。在藤井看来,上世纪50年代香港文化中的人性观,在这微妙的差别里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着眼于“读者接受”的视角独树一帜,也曾见于他的另一部作品《鲁迅〈故乡〉阅读史》中。与许多细读《故乡》的文本不同,藤井研究了鲁迅名作《故乡》被阅读的主要空间。
虽如前文所述,《鲁迅的都市漫游》看起来确实有些“散漫”。或许是由于其定位为鲁迅研究的普及、入门读物,藤井的论述大多浅尝辄止,有些令人意犹未尽。尽管如此,此书还是足以为读者带去一些新鲜的问题。尤为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作为日本学者,藤井深切地感受到鲁迅与村上春树等新一代日本知名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并对此做了剖析。
一代人有一代人心中之鲁迅。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对鲁迅形象的认知曾受到意识形态的严格约束。由于曾经被界定为“现代中国的圣人”,高山仰止式的敬畏情绪一度主导了人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虽然日渐松动,但依然有着后续的影响。当代年轻人与鲁迅文本的隔膜和排斥已经成为一种另类的共同语言。藤井省三在2009年来访中国的经历中就看到,当代中国的鲁迅读者出现了某种“断层”,“四十岁以上的读者都不是来听鲁迅的”。
不过,鲁迅在“革命斗士”的称号前,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薛林荣的《鲁迅的饭局》就从“吃”这个角度,呈现了鲁迅多面的日常生活。书里的鲁迅不仅可敬而且可爱,他和我们很多人一样,爱吃零食,在什刹海边买了葡萄,能“即与棚下啖之”。他也爱饮酒,在困顿时候即便自知酒精伤胃,依然要喝。不仅现实中饮酒,酒还是他笔下重要的意象。从“排”出九枚大钱到“摸”出两枚小钱,孔乙己都是要买酒。吕纬甫辛亥革命后逃荒落难,想到的也是去酒楼喝一杯。
既为“饭局”,当然也少不了交际。味蕾,往往是人和人之间最坚实的纽带。和鲁迅共过饭桌的名人众多,许多流传后世的“金句”也迸发其间。大家所熟知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出自郁达夫攒的局。
除了是横眉冷对的战士,鲁迅也重文人情趣,交游广泛,从文化界到教育界到政军界。今年的另一本新书《花甲录》虽非直接写鲁迅,但却是鲁迅生前最重要好友之一内山完造的个人史。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战云密布的上海,内山的书店依旧往来无白丁,鲁迅更是其中的常客。而作为一个日本人,内山的中国观几乎以鲁迅为基点。这些越来越多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书写鲁迅的作品,也在不断丰富公众对鲁迅的认知。
□刘亚光
新闻推荐
□何羽佳蒋培路井研天地画印·研溪湿地公园“盐利冒于西蜀”“人物媲于上州”。——井研县,有“盐”有“...
井研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井研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