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优秀共产党员,勘探开发研究院张世明: 潜心科研,像停不下来陀螺
1995年3月,张世明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他还是大庆石油学院的一名在校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1997年毕业时,他把“劳动最光荣”写在了自己的简历上,带着自己的一腔热情来到到胜利油田从事油气开发工作。也正是从那时起,脚踏实地干好工作,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深深烙在张世明的心里。
本报记者崔立慧
通讯员贾玉涛代俭科
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 出生于湖北随州的张世明,儿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水稻田。因此,他对油田并不了解。直到大学毕业来到河口采油厂实习,他才真正知道油田是什么样子。
在小队上实习并不轻松,每天除了量油、测气等技术活,还要从事诸如扛油管、平井场的体力活。为了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张世明认真地观察学习,并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实践不断结合。因为表现优秀,实习结束后,他代表河口采油厂参加了油田实习生优秀论文答辩,并用自己所学的油藏工程知识,提出了解决现场问题的一些建议。
“毕业之后的现场实习很有必要,让我对石油理论及石油精神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正是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为张世明后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潜心做研究不怕吃苦
张世明是个能够潜心做研究的人。大学期间,他曾为了一篇关于凝析气藏试井研究的论文,在图书馆呆了2个月,这篇论文在学校里组织的“创新杯”论文大赛中获奖,他为此高兴了很久。因为此前他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这也让张世明认识到,自己有搞学术研究的潜力。因此,从采油厂实习结束回到研究院,他毅然选择了去基层研究室。
在来勘探开发研究院之前,张世明听说,搞科研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画画图、算算数据,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可是来了之后,他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油田地质研究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但让他感到庆幸的是,刚到勘探开发研究院就能干自己喜欢的油藏工程专业,即使数值模拟比想象中要难,但是他能够一如既往坚持下去。
工作之初,师傅拿给张世明一本《油藏数值模拟》让他好好看看。虽然大学里也学过,但是学习并不深入,现在再研究,就要真正钻进去。“不仅要了解数学上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地质、采油等综合知识。”张世明说,那段时间,他吃不好、睡不好,为了弄懂一个公式,经常查阅资料到深夜,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2000年,张世明独立承担起《纯梁厂纯化纯四区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课题,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的思路,他建立起剩余油定量描述数值模拟方法程序,使数值模拟发挥出更大作用。
2001年,研究室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东海春晓气田开发可行性报告。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油藏类型,研究室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张世明。
张世明说,当时也很打怵,担心完不成。因为时间太紧,而且软件还需要从头学习。可是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而且领导还这么信任他,自己没有理由不接下来。
七天时间,他边对照英文手册学软件边做研究,几乎天天通宵工作。最终项目顺利通过,张世明也整整睡了一天。正是那时候的吃苦锻炼,才成就了现在的张世明,“一定要肯吃苦,趁着年轻多干点、多积累点,才不会枉费青春。”
手机24小时待命
2013年,张世明到了生产管理科,这里工作头绪多,除了负责日常科研生产运行,还要参与到具体项目中,他感到时间不够用了。
为了保障全院生产工作运行,他随时待命,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平时除了保障科研生产的管理运行,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综合性材料的准备上。这些报告专业性及战略性强,层次和要求高,虽然比干专业更累,但是让张世明受益的是思路及眼界上更加开阔。
生产管理科的事情多了,张世明自己的时间就少了。多年来,张世明就像一个陀螺,在自己高强度运转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自己身边的同事。在他的带动下,生产管理科的年青人也逐步成长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他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干事的热情劲。”勘探开发研究院生产管理科副科长曹小朋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干也是一天,不干也是一天,但是工作干完之后自己的内心特别的充实和饱满。”
4月30日,张世明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专业上的荣誉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但是这个荣誉他感到不一样。
20多年来,张世明始终不忘党员先锋本色,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忙碌中收获快乐,勤耕中收获果实。期间,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级等科研攻关课题20余项,获得局级以上科技奖励35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创新形成的油藏流场调整、注采动态优化、复杂结构井设计等油藏工程技术方法,为整装、断块、低渗透及裂缝潜山油藏的开发设计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记者蒋培路)日前,记者从乐山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乐山井研县一农民8万斤鱼死一事,经井研县市场监管局竹园所...
井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井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