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才廖平传奇的一生 【人物档案】

达州日报 2019-01-18 09:49 大字

廖平(字季平)先生,中国著名经学大师、进士、绥定府学教授,是现达州市高级中学的实际创办人。四川井研县人,生于1852年,乃清末洋务大臣张之洞得意门生,尊经书院“五少年”之一。曾任成都国学院院长,成都高等学堂(川大前身)、华西大学教授。他的一生,多彩又奇特。

躬行孝道

孝为天下先。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参加殿试中二甲进士后,授任湖北某地知县。他觉得丢下母亲去追求荣华富贵,于心不安,便毅然决定以“亲老”为理由,请求改任四川龙安府教谕。

执教之余常陪母亲闲谈,母亲的老龙门阵别人都听厌了,他还是感到很有兴趣,还常把外面的新闻趣事有声有色地讲给母亲听。

一到夏天,母亲怕热,汗流不止。他让妻子、儿女轮流为母亲打扇,闲时他也替母打扇,母亲不要他扇,他总是说:“我扇一百下就走。”

廖平中进士后尊奉母亲十五年,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母亲于井研老宅病逝,享年八十八岁。

勤学苦读

由于家境贫寒,廖平曾辍学回家卖茶。在为客人掺茶时,不慎水溅到客人身上,任凭怎样陪不是,客人仍羞辱谩骂。惭愧、羞辱、失望使他意识到一个平民子弟,要出人头地,必须发愤读书,一举成名。于是他在招牌上大书“我要读书”四字,愤然离去,跑到一个破庙里去苦读。

由于读书机会来之不易,重新入学后,他特别珍视,特别勤奋。为了强制自己不轻易离座,他用一条长绳把自己拴在书桌上,并打上很多死结。坐久了疲乏,很想出去走走,想到要解开那么多死结,又坐下安然读书了。晚上,没有钱买灯油,庙里大殿上有一盏若明若暗的油灯,他就站在下面阅读,直到深夜。冬天,大殿里太冷,他便坐在床上用破棉被裹着脚,一手执书,一手拿着一把香,吹一口看几行。他的勤学苦读精神深得和尚敬重。一天和尚给他送去一盘嫩包谷粑,外加一碟红糖。他正在看书,便一面看一面吃。和尚来收盘碟时,见红糖原封未动,他一嘴墨黑。其意之专,竟至于此!

婚后,逢年过节廖平都要与妻一道回娘家。两地相距二十里,妻子是小脚,走路很慢。他总是快跑一程,坐在山坡上读书,等到妻走近了,他又快跑一趟,坐下继续看书。向仙樵(向楚,曾代理川大校长)为廖平写的传记中曾说:“张之洞督学四川,以纪阮之学为号召,见公(廖平)文大喜,以高材生调尊经书院。”入尊经书院后,廖平废寝忘食地读呀抄呀,成为尊经一致公认的用苦功的人。

终生探索

廖平一生坚持求实,与时俱进,治经学说多变。从光绪九年(1883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年中,经历四变,一生则经历六变。曾自述:“学经六变,各有年代,荀遇盘根错节,一再沉思,动以数年,豁然理解,如有鬼谋天诱,千谿百壑得所归宿,旧日腐朽皆为神奇。”

他思想敏锐,意志坚强,用功尤极勤极深;他不盲从,不固步自封,不以已取得的成就为满足,一再推翻自己的主张,另辟蹊径。以致为同侪所不解,师长所非难,当道所迫害,也在所不惜。尽管其学说的是非可以疵议,然则他这种追求真理、忠于学术的精神却是可敬的。因为他创立的学说是从刻苦探索、长期潜修而来,拔乎古今,自成一家,故自信甚深,始终不渝。

爱生如子

廖平在成都、乐山、绥定(今达州)各地教书长达五六十年,桃李满天下,弟子遍蜀巴,为四川培育了不少人才。著名经学和史学家黄镕、蒙文通、杜刚伯皆出于他的门下。他对教学工作一贯勤勤恳恳、严肃认真,无论作山长、作院长,他都担任全部的经学课程,工作已够繁多,晚上还常到自习室巡视,了解学生勤惰。

在教学时他是严师,平时则和蔼可亲,从不摆老师架子。他特别理解穷学生的困窘,对他们体贴入微、爱护备至。他们有病、有急事,他总是尽力资助。有些学生追随他一生,建立了家人父子般的情谊。

支持进步

五四运动后,先生首先令家里女孩子放足,这在井研是创举。民国十五年(1926年)还让家中女孩与男孩一道去成都读书。同年九月,他的两个女儿自动把发辫剪了,这在当时是一件反封建的大事,他却默认了。

民国政府颁布了女子继承权后,其女儿向先生提出继承权的要求,先生慨然允诺。

井研部分旅省青年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在成都成立了“研新社”。社长廖次山(平孙子),研究新思想,倡导新文化,改革井研旧的思想风俗,猛烈向封建势力开火。先生对“研新社”的行动,有的默许,有的积极支持。民国十八年(1929年)“研新社”在井研创办私立中学,取名六译公学,他首先捐赠五十大洋,并令曾孙女入学。李亚群(“文革”前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长,人称“亚公”)参加革命,从事秘密活动,回井研时常以先生家为掩护。廖先生对这些年轻人的秘密行动,虽感蹊跷,但从不追究,他的雍容大度,给这些革命青年很大支持。

兴趣爱好

廖平一生兴趣广泛,爱好颇多,但他最喜欢书,最喜欢读书。为衣食,为陈设,他舍不得;买起书来,他却出奇慷慨。他的收入并不多,还要养活一大家人,竟藏书两万余册。

每日清晨,他很早就起床,梳洗完毕走进书房,泡上一杯茶,拿上一本书就神游到书的世界去了。

民国8年(1919年)他中风后,仍用左手吃力地写完《诗易合纂》一书。民国13年(1924年)他居闲回乡后,视力特差,还要人为他念《三国演义》和《水浒》。

他喜欢喝酒,壮年时期号称“百杯之量”,中饭、晚饭必喝一两杯,从不现醉态。客人来了,总是谈笑风生,开怀畅饮。

他偶尔也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或射箭或下棋。回到井研便下象棋,家里人大都会下,但是除了他侄子庆山外,都不是他的对手。先生晚年温和慈祥,特别喜爱小孩和小动物。

1932年先生逝世,在成都的追悼大会上,四川大学校长王宏实沉痛地说:“我们对廖先生的崇拜有一个共同之点,便是廖先生的治学态度。廖先生有他特殊的地方,他有很强的自信力,无论何人怎样非难,怎样用威势胁迫,他都能不改其说。但是廖先生又不固步自封,总不断为更进一步而努力,一旦有新的主张便把旧的抛弃。所以廖先生治学的态度是进步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学术界对先生一生全面、准确、客观、公允、权威的评价和赞誉!

□刘家藜/文

新闻推荐

普惠节能生态猪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相关规定,井研县普惠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委托宁夏...

井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井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