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政协委员扶贫“群像” 编者按:

四川政协报 2017-07-25 08:30 大字

[摘要]编者按:

7月的阳光灼得人疼,扶贫的号角吹得正劲。今日,省政协“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工作推进片区会召开,为营造助力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本报提前策划,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政协委员,讲述他们与困难群众一块苦干,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和创新举措,探寻致富之路的先进事迹。

这些身处基层的政协委员都怀有一颗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热血之心。有的政协委员甚至因为一句承诺,不惜咬牙承担因不可预估风险带来的巨额损失。他们的行动令人感动,也深刻诠释了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在脱贫攻坚战场,看到他们奔忙的身影,我们就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挖掘羌元素 引领致富路

唐林 阿坝州、汶川县政协委员

致富路 突出“羌”文化特色,全力打造集观光、文化休闲、采摘和养殖于一体的达拉布庄园

代表作 达拉布生态经济庄园

盛夏7月,走进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的达拉布生态经济庄园,一幅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采摘园内,蔬菜水果长势喜人;养殖园里,小动物活蹦乱跳;歌舞演艺厅、锅庄广场处处可领略羌文化;温泉、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众多……看着眼前的一切,庄园负责人唐林十分欣慰。

联合村紧邻国道317线,区位优势明显。“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村通过打造“羌人谷”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带动村民发展乡村农家旅游,仅2015年就接待游客60万人次。然而,尽管过往游客多,但由于缺乏休闲体验场所,留下来消费的人寥寥无几。

“羌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来这里就是要感受、体验我们羌族的原生态文化。”唐林认为,只有融入羌族文化才能吸引更多游客。2015年末,他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带着1000余万元创业资金回到村里,与3位同伴一起租赁60余亩土地,全力打造集观光、文化休闲、采摘和养殖于一体的达拉布庄园。

为突出“羌”文化特色,唐林特意招录了来自汶川、理县、茂县等地的20多名羌文化爱好者,精心打造了15个以羌族民俗表演和羌族歌舞为主的原生态节目。同村的东门寨景区依托羌碉、羌戏楼、栈道、民居等特色发展旅游业。唐林利用达拉布庄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与东门寨景区的9户农家乐“捆绑”营销,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2016年,达拉布庄园实现旅游营业额1800万元,东门寨景区实现旅游营业额190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增收600元。

唐林还主动让利达拉布庄园的收益。联合村以3处停车场、老寨子、老戏台和30亩集体土地等村集体资产折资打捆入股的方式,共同发展旅游,按股分配收益。2016年,仅凭这项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6.6万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0万元。

2016年底,唐林成为阿坝州、汶川县政协委员后,更加关注乡亲们的脱贫问题。他坚持把就近就地吸纳工人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件实事,从庄园拿出400个就业岗位给当地群众。

“在家种田一年收入才两三千元,现在在庄园种田,一个月就有2800元的纯收入,再也不用愁娃娃读书的学费了!”贫困户唐继康对能在家门口挣钱开心不已。更令他开心的是,在庄园上班的每个人都买了社保。

陈良云一家是村里比较典型的贫困户。在唐林的动员下,陈良云来到庄园打工,每个月可以拿到2800元工资。他还以自家种植的车厘子为游客提供鲜果采摘等项目,年收入能达到45000元,较以往增加约35000元。

原来贫困的陈安庆,现在成了村内“烤羊第一人”,月收入4000余元;贫困户唐成欢、陈太平成为庄园园艺师,月工资2500元……在唐林的带动下,2016年,联合村17户57人稳定脱贫。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唐林与龙溪乡大门村贫困户杨清志一家结对认亲,投资40余万元在杨清志承包的近300亩撂荒土地上发展蔬菜、中药材和特种水果等农副产品;聘用杨清志为产业基地管理员,按照投工的方式计算劳务工资。预计今年杨清志一家总收入将达到25000元,比去年增长1.5倍。

如今,在联合村,村民们都搭上了达拉布庄园发展的“快车”。谈及未来,唐林表示,只有尽可能地充实丰富庄园旅游内涵,实现更好更大发展,才能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本报记者 周严国

村民变“股民” 石马变“玉马”

彭永建 井研县政协委员

致富路 签订保底分红协议,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专合社工作也加快推进,探索形成一套立体农业种植方法

代表作 井研县缘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石马分社

1668元——陈永平清楚地记得,这是去年10月自己从井研县缘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石马分社领到的第一笔分红。像他一样,井研县周坡镇石马村去年有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专合社共领取了6万元分红。

当时,石马分社刚成立不久,几乎谈不上收益。然而,按照专合社与石马村签订的协议,即使没有收益也要按一定比例保底分红;等将来有了收益,除保底分红外,还要从盈余中二次分红。

这份保底分红协议就是破解石马村贫困的“金钥匙”。井研县政协委员、专合社负责人彭永建则是这个“开门人”。

石马村地处丘陵地区,是省定贫困村。去年8月,作为四川省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石马村将财政支农资金200万元,平摊到全村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入股专合社,贫困户成为专合社“股民”,年底可以按股分红。

“这样就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能力弱、扶贫资金利用率低的问题。”石马村“第一书记”王京川介绍说,股权是动态的,一户脱贫后,就要转移给下一个贫困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后,股权将划给村委会,成为村集体收入。

经过招投标程序,彭永建获得与石马村合作、利用这200万支农资金的机会。在此之前,他已在石马村的邻村友盟村发展专合社多年,并使之成为国家级专合社,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展致富。为了便于管理,彭永建的专合社在石马村建立了分社。

“和友盟村相比,石马村最大的困难在交通。”签订协议前,彭永建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梳理了一遍,“除了病虫害,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

也是在去年,彭永建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冬瓜收购协议。对方给的价格还不错,他就动员友盟村的社员也来种冬瓜。没想到,冬瓜快要成熟的时候,那家公司却倒闭了。一时找不到销路,种冬瓜的社员找上门来。彭永建给他们打下包票,“你们种的冬瓜,我还是按协议价收购。”

社员们问:“收购的冬瓜,你卖给哪个?”他说:“就算烂在地里,也不让你们吃亏。”最终,25万公斤冬瓜烂在地里,彭永建守信的好口碑却从友盟村传播开来。

一边“栽跟头”一边积累经验,彭永建探索形成了一套立体农业种植方法,“适度规模发展,能分散市场风险”。他在石马村规划的蓝图是:山顶种桃李,半山植柑橘、果桑、蓝莓,山脚发展“藕鱼共生”、种植大棚蔬菜,树下养殖鸡、鸭等家禽。

在各方帮扶下,石马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专合社工作也加快推进,平整土地、完善设施、种植种苗……石马分社的规模种植基本成型。石马村也焕然一新:撂荒的土地得到利用,分散的产业正规模化发展;村民有了土地流转费,有劳动力的还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

陈永平右臂截肢,家中开支一度全靠妻子李淑平。去年11月,彭永建找到他问:“愿不愿意到专合社做工?”“愿意,愿意。”陈永平没有丝毫犹豫。今年5月,李淑平从乐山市区回到村里,彭永建又请她去为专合社工人煮饭。陈永平一家如今是“双工资”,每个月有4000多元收入。

在彭永建的示范带动下,来村里流转土地的业主多了。仅藕塘一项,就从原来的9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500多亩。产业扩大,工作机会也就更多了。彭永建估算,在专合社打工,户均年收入可增加8000元以上。

“去年栽的番茄,今年5月开始上市,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4角。”眼看专合社在石马村发展壮大,彭永建筹划着在这里建个冻库,“蔬菜瓜果放在冻库,等市场价格升高后再卖。从长远看,这样更划算”。

□本报记者 刘奕锋

改变“筒靴村” 建成“幸福村”

刘云伟 绵阳市安州区政协委员

致富路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

代表作 “碧荷苑”农家乐

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白河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270人。以前的白河村没有1米水泥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被乡亲们形象地称为“筒靴村”。在村支部书记、安州区政协委员刘云伟的带领下,白河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等,于2016年成功脱贫“摘帽”。

刘云伟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很小就走出“筒靴村”在外打拼。凭借灵活的脑瓜子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刘云伟成为“筒靴村”先富起来的那批人。饮水思源,生活富裕了的刘云伟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奔康。“我从小受过不少苦,现在日子好过了,我要让乡亲们的日子都好过起来。”

回乡后的刘云伟先当选村委会主任,又被选举为村支部书记,后来还当上了区政协委员,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刘书记”“刘委员”。面对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意识落后、产业发展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发展上,带领乡亲们甩开膀子改变贫困的窘境。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打破制约白河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刘云伟查线路、定方案,调田地、调山林,出资金、投劳力,全力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村民们常常看到他挽起衣袖裤腿站在修路现场指挥,有时还开推土机。用大家的话说,每次在村委会找不到他,那他一定在工地上,一天到黑都在路上。

如今,村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8公里沟渠已经硬化,7口塘堰得到整治,4.8公里路灯照亮乡野,7个村民小组开通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当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晚饭过后,村民们习惯沿着路灯下的水泥路走家串户,和邻居们拉拉家常,或者在村委会前的小广场跳坝坝舞、健身操,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产业起不来,我们的扶贫就是空口号。”刘云伟对于产业扶贫重要性的认识也很深刻。白河村世代都靠传统农作物种植,改变并非易事。怎么办?自己带头干!2015年,刘云伟和几个好友先后流转土地1400亩,种下了1100亩食用藕、300亩观赏荷,全力打造“碧荷苑”农家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在他的带动下,白河村许多群众加入了经济作物种植协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村里已种植了200亩羌山脆李、300亩金佛手、570亩玫瑰以及500亩其他药材,泥鳅、黄鳝养殖也从40亩扩大到200亩。

看到刘云伟的农家乐收益明显,不少村民也行动起来。2016年,白河村以“碧荷苑”为代表的农家乐已发展到5家,吸引了许多安州城区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全村年接待游客上万人。随着游客与日俱增,白河村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

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白河村二组的陈地发是个特困户。他长期在外务工,因为缺乏技能,赚不了多少钱,一家三口长期寄住在哥哥家里。刘云伟利用项目资金和联系单位捐资,组织群众为陈地发修房造屋,钱不够捐钱、人不够出人、材料不够捐材料。3间砖混房拔地而起,56岁的陈地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住房,激动得连声道谢。接下来,刘云伟还准备对陈地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扶贫攻坚要实施那么多项目,最困难的是资金。”刘云伟坦言。在绵阳市安州区政协的大力协调下,白河村争取到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刘云伟自己则投入了460万元,还协调带动了720万元的社会投入,让白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不是最终目标,再苦再累,我也要让‘筒靴村\’变成幸福美丽新村。”望着眼前成片的荷花荷叶,刘云伟憧憬道。□本报记者 张诗若

情系彝族群众 带领脱贫致富

刘成阳 宜宾市翠屏区政协委员

致富路 将彝族文化融入宜滋园的发展,既帮助彝区青年就业,又帮助彝族地区销售生态农产品

代表作 宜宾宜滋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7月17日,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晚上9点7分,宜宾市翠屏区政协委员刘成阳在朋友圈里连着发了两条小视频。视频中,一群穿着彝族服饰的青年手拉着手,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伴奏是《七月火把节》欢快的旋律。刘成阳也身在其中,同样穿着彝族服饰。

作为宜宾宜滋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滋园”)总经理,为了帮助彝族地区青年就业,刘成阳今年上半年在雷波县谷堆乡招聘了10多名彝族青年。篝火晚会上,他们用歌声和舞蹈尽情地分享节日的喜悦。

“火把节是彝族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些孩子不能回家,我们就举办篝火晚会,让他们觉得这里就是家。”刘成阳告诉记者,来宜滋园上班几个月,大多数彝族青年都习惯了这儿的生活。

晚上9点40分,18岁的沙马金沙跳完舞,又跟姐妹们一起唱了两首彝族歌曲。虽然到宜滋园上班才3个月,她已经喜欢上这个地方,还认了当地一位阿姨为“干妈”。平日里,她主要负责接待用餐客人、现场表演彝族歌舞等。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这位彝族姑娘感到十分满意。她说:“真心感谢刘总。在谷堆乡,没有这样的机会。”

从2016年起,宜宾市翠屏区开始对口帮扶凉山州雷波县。作为一名新委员,刘成阳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帮扶彝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今年春节,刘成阳与公司董事长罗炜在央视春晚西昌分会场上,近距离感受到了独特的彝族文化。刘成阳现场就与罗炜商量:能否将彝族文化融入宜滋园的发展,既帮助彝区青年就业,又帮助彝族地区销售生态农产品。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在宜宾打造首个彝族风情园。

春节后不久,刘成阳专程赶到雷波县谷堆乡大谷堆村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刘成阳发现,谷堆乡有很多未考上大学的彝族青年在家待业,而当地又没有好的工作机会。他决定,招聘当地的彝族青年到宜滋园工作。

让刘成阳没想到的是,由于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彝族青年与客人交流不太顺畅,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刘成阳认为,这些都是暂时的,可以通过学习培训解决。经过多方打听,他联系到一位在外地工作多年的彝族姑娘阿机嫫,专门聘请她到宜滋园上班,让她带一带彝族员工。

在打造彝族风情园时,刘成阳还作出了另一个决定——将大谷堆村作为食材定点采购点,解决当地农产品销路问题。如今,每隔两天都会有一辆大货车从谷堆乡出发运往宜滋园,里面装有小香猪、土鸡、玉米、土豆、苦荞等土特产。大谷堆村村主任告诉记者,当地群众可高兴了,以前这些农产品想卖都卖不出去。

“我们还在联系农业大学的教授,准备到大谷堆村进行实地考察,看能不能把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附加值更高的农作物,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刘成阳说,民族地区要脱贫,关键要将土地价值发挥出来,为村民真正找到一条致富路。为此,他在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呼吁。

如今走进宜滋园,这个生态农庄已经将彝族元素充分融入进去。除了一些图案、装饰之外,员工们也都穿上了彝族服装,园内一个个茅草屋也是按彝族风格打造的。刘成阳希望以彝族风情园为范本,继续打造苗滋园、藏滋园、回滋园等,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带领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本报记者 王天雨

委员名片

委员名片

委员名片

委员名片

新闻推荐

井研县政协 督查污水处理厂建设

(张学艺)7月12日,井研县政协会同县环保局、县公安局、县纪委等部门,到竹园镇专题督查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督查组现场察看了竹园镇两处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及污水处理后排放情况,听取了施工单位关于污...

井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井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