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古迹 身边的文博现场
乐道状元桥边的抗战小学
金石井
曾发掘出国家一级文物
乐山犍为的罗城古镇知名度不小,而与之相距仅十余公里的金石井镇尽管也同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却一直鲜为人知。
其实若是去罗城游玩,顺道探访金石井,可以丰富行程,这里有摩崖石刻、汉墓遗址、溶洞等人文古迹,花上小半日也是值得。
金石井又名金井,位于犍为东北41公里处,其名字源自古时在此开凿盐井时发现了一块金黄色的石头。犍为境内早在西汉年间便开发出数十眼盐井并设置了盐官。金石井最迟在明代已有盐井,光绪末年镇东修建了一座盐务局,石阶遗址今日尚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中的万年村和五一村陆续发现十余座战国和西汉墓群,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和铁器,后来这些文物搬去了四川省博物院。我近年数次去馆里参观,但展厅中并未寻到金石井的种种——大概是馆藏内容丰富,很多都在库房中吧。
一
这里的飞鼠洞是一处较大的溶洞,这种自然景观在犍为县中发现多处,包括泉水镇、铁炉镇、寿保乡、纪家乡、青狮村等域,其中泉水镇的溶洞群最为著名,最大的一个径深数公里,宽约20米。
与金石井场镇一沟之隔的千佛崖(清风崖)为一处摩崖石刻造像群,石窟开凿于唐代,已历经1000多年风雨,它也是犍为县内现存唯一的唐代摩崖石刻。
这些造像数量达300余尊,分布在长60米、宽5米、离地0.4米的岩壁上。其中最大的2号龛高8米、宽7米,有主佛3尊和大小佛像、力士等50尊。因年代久远,大多风化严重,石壁上已经找不到一个完整的佛头。
当地人说造像中观音的数量最多,包括如意观音、水月观音、滴水观音、玉印观音、净瓶观音、千手观音等数十尊。我比较眼拙,看着这些残缺不全的雕像,有如雾里看花。
2006年千佛崖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广元千佛崖(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和夹江千佛崖(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其规模和工艺逊色不少。
斗转星移,繁华的场镇早已不复昔日的喧闹,这些石刻也渐渐为人淡忘。平日里香火稀疏,游客罕至,静静立在山野一隅,看人来车往,默默地见证着场镇的世事变迁。
场镇老街尽头的河道上横卧一座古老的单拱石桥,有小径穿过对岸的田地可通千佛崖。石桥厚重质朴,无任何修饰,看上去颇有些年代。因周围遍布杂草乱石,老屋多有倾颓,缺少些如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二
距场镇数百米外的万年村曾发掘出多座战国古墓,得到几位当地老乡的指引,在广袤的田地间步行许久,我终于在一片菜地中找到了这处遗址。
经考证,这处墓群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蜀人所有。面积达20余亩,如今有的地方杂草丛生,有的种上了蔬果。除了一座文物保护碑刻,附近还有一些人工堆砌成形的石块。
墓穴早年被发掘后又回填复原,文物则被带走。当年这里出土了大批陶器、铜器、铁锸和装饰品,尤以4枚铜印章最为珍贵。1986年此墓群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的其中一枚铜印章内容为“杜鹃啼月”(国家一级文物),人们依此推测3000年前杜宇王朝的一个部落生活于此。另一种说法是杜宇当年把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鳖灵,后在这里退隐定居。
传说杜宇为古蜀国第四任国王(前三任为蚕丛、柏灌、鱼凫),他教会人们种植庄稼,去世后化为杜鹃鸟,春耕时便叫鸣“布谷”声提醒蜀人及时播种。
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古时蜀人对此笃信不疑。相传当年杜宇建都于郫,死后亦葬于该处。成都市郫都区有一望丛祠,为纪念望帝杜宇和其继任人丛帝鳖灵而修建的祀祠,早在公元5世纪的南齐便已经建成。
200多公里外的金石井是否为杜宇当年的一个部落,仅凭一枚印章难以令人信服。但古蜀国农耕文化在这里显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也让此地有了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立石
石室古墓与石渠渡槽
央视十年前拍摄的《走遍中国》里有一集介绍泸县立石镇,名为“地下王朝”。讲述了1980年代当地农民修建晒谷场时无意发现一座南宋古墓,虽然墓室早已被盗,却留下多块精美石刻。
后来的文物普查发现,立石有16处古代墓葬群,而泸县境内的19个乡镇均有宋墓分布。2007-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全县有宋墓群100多处,是迄今发现国内最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
2018年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在县城东南开馆,展品包括玉器、陶器、雕塑和造像等20余个种类,尤以宋代石刻居多。想来立石镇出土的石刻亦在其中,只是这座新建的博物馆远在镇子50公里之外。
立石的得名与一则故事有关。传说某日哪吒之师太乙真人骑骡由此路过,因在泉边饮水时找不到拴骡之处,便信手立起一块石桩成了拴马桩。从此这块石桩成为了场镇的地标,也给人们拴马提供了方便。
立石早在唐宋便有居民,因为各朝代战乱之故,居民构成屡有变化。明清时“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在这里扎根,他们也是今日场镇原住民的祖先。
距离场镇1.5公里的玉龙湖,是一个始建于1958年的人工湖,当年此处建起一座拦河大坝,将长江支流龙溪河截断蓄水,初衷为蓄洪抗旱,多产粮食。如今的玉龙湖面积6平方公里,长25.18公里,大小岛屿及半岛72个,被誉为“川南第一湖”。
行走在立石境内及相邻的一些场镇,不时可见横穿田野道路的渡槽桥梁,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三溪口干支渠水利工程。因泸县地处丘陵,田高水低,过去旱情严重,为了解决农田缺水的局面,当年的工人们用原始的方法和简单的工具,在400多公里的长渠沿线架设了260余座渡槽桥梁,引水灌溉沿线的田地。直到今日,每年三、四月份引水的渡槽桥梁仍旧发挥着春灌作用,是粮食丰收的有力保证。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这些以灌渠、渡槽构成的石渠,在泸县境内大约有3100公里。渡槽在泸县境内有1302座,总长133.52公里。隧洞340座,长31.43公里。其中最为著名的华丰、胜利两渡槽在奇峰镇境内,属于三溪口水利工程的一部分。
这里的渡槽虽没有红旗渠般壮观雄伟,却也堪称一项浩大卓绝的工程,据说当年所有生产队的村民都参与了建设,人们日以继夜的施工,高质量地完成了水渠的修建。这条“人间天河”半个世纪后仍旧屹立不倒,造福着当地百姓。
泸县境内宋墓中出土的石刻内容丰富,有青龙白虎、武士仕女,也有晨起女子梳妆的生活场景和瓦肆勾栏的声色场所,生动再现了800年前泸县人安逸富足的生活。而50年前水利工程的石渠渡槽又和我们诉说了一个泸县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豪迈故事。
乐道
千年古镇
最美村落
川南泸州有座隐藏在山谷中的古镇,初名“兴隆场”,后有晚清状元骆成骧路经此地,光绪年间便改作“乐道场”(音同“骆到”)。乐道古镇2011年被评为四川最美村落,后又入选中国最美古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省级非遗“永宁河船工号子”和“纳溪民歌”的发源地。
场镇始建于三国时期,因位于永宁河畔,有水陆两线可通成都,自古便是蜀中至滇黔交通线上的重要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据说诸葛亮平定西南,当地各民族从云贵两地入蜀朝贡,乐道便是途中一站。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国名将曹震统领四川军务,期间奉命开河道以通永宁河漕运,又辟陆路“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至贵州,以达保宁”。
1992年,当地将古镇划归“天仙硐后山景区”,全镇整体并入前山的天仙镇。天仙硐景区除了青山绿水,瀑布怪石等自然景观外,还有古寺、石刻和栈道等人文景观。古镇在景区一隅,从山坡走下一段盘山石径,眼前便是山谷中的古镇。
当年这里为东大道一大驿站,又有永宁河上第一大码头之称,盐巴、药材、山货、茶叶、红糖、煤炭等货物在这里交易中转,场镇中每日都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外地客商、游人、船夫、挑夫,加上本地男女老少,促进了场镇餐饮住宿和各业的发展繁荣。
随着交通变化,今日古镇已鲜为人知,水码头不复昔日热闹,场镇也人去楼空,老街则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石板路和古色古香的砖木民居,当年外省移民所建的禹王宫和南华宫主体建筑尚在。
镇外有山间小路可通夜郎大峡谷(又称状元大峡谷),青葱的竹林中有一所闲置的小学。这所学校的前身为关帝庙,1938年改建小学,并于1940年落成。时值烽火年代,遂命名抗战小学。
小学建筑为坐南向北的合院,中间是院落,四周有20多间校舍。石柱上刻有“打倒日本鬼子”和“还我河山”等抗日标语。早年学校迁址,现为泸州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它是国内唯一以抗战命名的小学,校大门台阶前的一座清代青石板桥名为状元桥(曾称抗战桥)。传说清代四川状元骆成骧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赴贵州担任乡试主考时途经此处,家人来报母亲病逝。听闻噩耗骆成骧心如刀割,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以国事为重。他在关帝庙中设坛祭母,悲恸之情可谓感天动地。后人念其德,便把庙前的石桥称为“状元桥”,而景区中的状元大峡谷等名称也源于此事。(杨松)
新闻推荐
查获野生中华蟾蜍超30吨 乐山警方打掉特大涉野生动物犯罪团伙
近日,四川乐山警方成功侦破一起跨多省市长期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1名,查获野生中华蟾...
犍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犍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