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白崖三洞及碑刻(上)

三江都市报 2020-05-26 08:36 大字

白云洞“程公洞”碑和“题白崖三洞”诗碑清风洞唐长寿  文/图

白崖(岩)山崖墓在乐山城北竹公溪畔,从北宋起已是嘉州名胜,其核心就是白崖(岩)三洞及碑刻。白崖(岩)山崖墓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在1981年出版的文化部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白崖三洞》单独作为一个词条列入。2000年出版的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三篇)》也列入了《白崖山崖墓及题刻》一条。其形成及其内涵价值,前人已有一些涉及。笔者在1983年12月13日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其后又多次前往调查考察。

一、白崖三洞的形成和发展

白崖山崖墓总数为142座(此据笔者1986年4月3日调查结果),白崖三洞前身是3座东汉晚期的大型横前室(享堂)多后室崖墓(笔者1986年4月3日调查分别编为11号、20号和23号,20号墓是横前室双后室墓,11号墓和23号墓是横前室三后室墓),或有说是“羌洞院、白云、清风、朝霞等四座崖墓”者,认为是4座崖墓,实误。

最早记载白崖三洞的文献是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文载:“白崖山在(嘉定)府城北十里,有白崖院。”又说:“白崖院,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徐庸用之先生著书于此,吴中复为作《白崖铭》。”文中提到的吴中复在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前曾先后任嘉州峨眉、犍为县令,有因工作到嘉州龙游县的方便,故作《白崖铭》应当在这一时期。由此推知徐庸(字用之)在白崖院著书不晚于皇祐(1049-1054年)年间,是有文献所据的第一个在白崖院著书立说者。这是白崖三洞显名于世的最早记载。吴中复所作的《白崖铭》已不存,否则,当为白崖三洞最早的碑刻。

白云洞《嘉定十五季》碑载:“程公望寓白崖院注易,苏文公(苏洵)尝携二子过之。”三苏父子到嘉州时在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可知逸民程公望在白崖院隐居注《易经》,其时不晚于嘉祐四年(1059年),但在皇祐年(1049-1054年)之后。因此,程公望并不是第一个在白崖三洞隐居的逸民,但他的影响却远远超过徐庸。其次,我们还知道,著名的白崖院在程公望之前就已经建成了。程公望与徐庸一样,均是在白崖院中著书立说,并不是在洞中读书注《易》。

《舆地纪胜》又载:“白云洞在白崖山,嘉祐(1056—1063年)间,赵清献公(赵抃)以殿中侍御史转漕本路,与宪副同游,各榜其一。”正是程公望在白崖院注《易》的时侯。赵清献二人在白云洞“各榜其一”,是白崖三洞最早的碑刻之一。祝穆《方舆胜览》也记载道:“白云洞,在白崖山。赵清献为漕曾游焉。”前述吴中复《白崖铭》刻在哪个洞中,文献无载。赵清献二人的“榜书”刻在白云洞中,则记载清楚。

目前所见的白崖三洞碑刻中,年代最早的是白崖山《熙宁二载》碑(碑现存于原洞中,后文所列各碑均存于原洞中,不再注明)。该碑刻于朝霞洞中,碑文载:“……白崖寺观三洞之胜景,熙宁二载(1069年)十月初二日。”首次出现了“三洞”的提法。

《熙宁四年》碑也刻于朝霞洞中,文载:“通判权郡事驾曹外郎马献卿直孺、中都外郎黎持正公炤、殿省丞侯觉民先、郡从事焦浚明行父,同游白崖三洞,晚步羌洞院,观览竟日,遂归。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十八日题。”首次出现了“白崖三洞”的完整提法,但没提到程公望。同一年的《熙宁辛亥》碑:“本路转运使太常少卿韩寿按部嘉阳,游白崖院,观三洞,回谒公望先生隐舍。时熙宁辛亥十二月十九日题。”提到的是“公望先生隐舍”,从这两通碑刻看,似乎程公望其人当时不在白崖院。

《元丰己未》碑载:“元丰己未岁(1079年)十月,黎特正偕治中李琪公泽暨、从事张若纳子辩、进士李难少逸,同诣程公望。食已而渡溪桥、步松径、游朝霞洞、观篆文。继以清谈午饮于清风洞,赏置酒于临川阁,薄暮。若纳谨奉命题。”可知该年程公望仍健在,继续着他注《易》的伟大事业。

其后,《元丰三年(1080年)》碑有“游白崖三洞”的碑文,《元丰己巳岁》碑有“因游白崖、洞溪二院”的碑文。可在当时除白崖院外,还有洞溪院。

《元祐八年(1093年)》碑载:“徐行白崖朝霞、白云、清风三洞”,是白崖山碑刻中首次明确列出三洞洞名的碑刻,三洞洞名各自浮出水面。

其后,《乙亥(1095年)》碑载“游白崖三洞”,《绍圣五年(1098年)》碑载:“同游清风、白云、朝霞三洞。”《建中靖国辛巳(1101年)》碑载“同游白崖三洞”,《开禧改元(1205年)》碑载“距郡北十五里,白崖三洞在焉”,白崖三洞之称显然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到明代,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三》载:“白崖山,州治北八十里(衍一“八”字),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昔徐庸于此著书。”继续着王象之的说法。天顺《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对此照抄不误。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三》还说:“朝霞洞,州治南,程公望寓此注易,苏文公(苏洵)尝携二子过此。”以上《四川总志》对白崖三洞有关名人难得的同时提到了徐庸和程公望两人。

万历《嘉定州志》没有提白崖三洞,而是分别提清风、白云、朝霞洞。特别载朝霞洞道:“即蕴真洞,宋程公望注易于此。老泉(苏洵)尝携二子过之。”首次提到朝霞洞又名蕴真洞。但未提及再早到白崖三洞著书的徐庸先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则载:“白崖山,在州北八十里(衍一“八”字),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称佳胜。”显然是摘抄于嘉靖《四川总志》,不同者,略去了有关名人徐庸、程公望。但却强调了白崖三洞是一处风景名胜——“称佳胜”。

清代,方志多有记载。康熙《四川总志》载:“白岩山,治北八十里(衍一“八”字),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昔徐庸于此著书。”“朝霞洞,治南,程公望寓此注易,苏文公尝携二子过此。”完全抄自嘉靖《四川总志》。

嘉庆《大清一统志》载:“白崖山,在乐山县北十里,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十分简略。同治《嘉定府志·卷五》记载较祥:“白崖三洞,城北十里,曰白云,曰朝霞,曰清风。朝霞洞一名蕴真洞,亦名治易洞,是为宋逸民程公望注易故居。元祐、绍圣间,眉州苏洵父子、郡守宋昌明、宋岳皆数过其地。开禧元年,永嘉陈谦摩崖题程公洞三字于清风、朝霞间。嘉定十五年,提刑张方来游,惜其字已剥损,而又以三洞惟白云最胜也,因重书于白云洞口。元祐中并建有临川阁,下临竹公溪,今废。”明确把白崖三洞单独列为一条,并再次说“朝霞洞一名蕴真洞,亦名治易洞”。蕴真洞当因洞前蕴真寺得名,蕴真寺的前身当是白崖院(白崖寺),历史上,该院(寺)名气比白岩山还大。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嘉州诗词汇(69)

青衣江打鱼歌(六首)(上)陈宗源一涨泛桃花簇浪纹,黑头鱼子正成群。叉来柳贯沽村酿,尔雅台荒起暮云。注...

犍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犍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