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与沐源川道(上)
沐源川道起点犍为古城沐源川道所经的犍为清溪石碑坊唐长寿 文\图
一、南方丝绸之路支线沐源川道
“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正式提出的,指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商路和交通路线。张骞出使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州大陆的陆路通道。
相对于西北丝绸之路,史学家称从成都出发南下经云南、贵州、两广往东南亚、南海、印度、西亚、欧洲的国际商道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平原为起点,向南分为东、中、西三线:
西线即是《史记》所称的“蜀身毒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入市。”故名“蜀身毒道”。
西线又分东、西两路,西路称“零关道”(在不同时期又称“牦牛道”或“清溪道”);东路称“五尺道”(又称“石门道”)。零关道从成都出发,经四川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越西、喜德、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越金沙江至云南大姚、姚安,西折至大理;五尺道经今四川乐山、犍为、宜宾、云南大关、昭通、曲靖,西折经昆明、西折至楚雄、大理。两路在大理会合后,继续西行至今永平,称为“永昌道”(又称“博南道”),从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经保山渡怒江,出腾冲至缅甸密支那,或从保山出瑞丽抵缅甸八莫,再西去印度、中亚、西亚而达欧洲。
中线分“步头道”和“进桑道”两条道路。步头道先由陆路从五尺道至昆明、晋宁,再从晋宁至通海以南的步头,沿红河而下达越南。进桑道则是出昆明经弥明,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入越南河江、宣光,循盘龙江,抵达河内。
东线称为“夜郎道”或“牂牁道”,从成都南下至夜郎(今贵州西部),再经西江至番禺(今广州),出南海转东南亚。因道经夜郎国地,故称“夜郎道”,又因取道牂牁江(南盘江、西江),也称“牂牁道”。
南方丝绸之路东线、中线、西线东路均从成都出发,第一段路程要沿岷江而下到宜宾转五尺道、步头道、进桑道、夜郎道。南丝路西线(蜀身毒道)东、西两路之间有多条支线连通,其中一条就是沐源川道。
沐源川者今之沐溪河,起自犍为古城,溯沐溪河翻五指山,经马边老河坝沿中都河而下经中都镇达金沙江边的新市镇的古道称“沐源川道”。其后,再从新市镇起往西经雷波、昭觉而达西昌与南丝路西线东路“零关道”汇合。沐源川道有两大地理要素标志,一是溯沐源川(沐溪河)翻越五指山,二是必经沐川城和新市镇(蜀汉安上县),沐源川既是河名,也是古城名。所以沐源川道即可理解为主要是溯沐溪河而行的古道,也可理解为必经沐川城的古道。
由于新市镇在蜀汉为安上县,从宜宾至西昌的古道早期(东汉晚期至蜀汉时)称“安上道”。安上道要翻越雷波黄茅埂,故又称“黄茅埂道”。但此道的起点是在南丝路西线东路岷江道终点的宜宾城,从宜宾溯金沙江至新市镇后改走旱道才与沐源川道相汇。因此,沐源川道可以说在早期只是岷江道与安上道之间的一条支线。但到唐宋以后,原安上道之新市镇至西昌段事实上已成为沐源川道的一段而载之于文献,沐源川道便演变扩展为指从犍为起经沐川、中都、新市镇、雷波、昭觉到西昌的古道了。
学者蓝勇先生认为,沐源川道在蜀汉时已开通。认为建兴三年(225年),为平定南中叛乱,诸葛亮率蜀汉大军三路南征,自己亲率西路大军主力直指最早反叛的越嶲(今西昌)夷王高定。进军路线是从成都沿岷江南下,“很有可能是从犍为南下安上,溯金沙江上越嶲。故从犍为到今新市镇之路必为沐川道路线。”
经两晋南北朝至隋,史万岁南征,蓝勇先生也认为:其“路线是取沐川源道从犍为起行,越雪坡(雷坡山)至越嶲”。
二、唐代的沐源川道
到唐以后,从成都顺岷江南下入西昌多不走宜宾绕道而直走沐川,故沐源川道取安上道东段而代之,成为南丝路东线岷江道沟通西线零关道的重要支线,沐源川道也越来越重要。
贞观年间,唐王朝先于嘉州南境沐源川设沐源镇,为唐初二十二兵镇之一,与二十二兵镇中的其它兵镇如利云镇(今沐川利店)、赖泥镇(今马边县城)、婆笼镇(今马边荣丁镇)一样,所防备的,应是活动在五指山以南地区的“诸蛮”部落。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马湖蛮侵扰嘉州,玉津县令马元庆调峨眉镇兵5000人迎击,大败入侵的马湖蛮。马湖蛮以五指山以南马湖地区为活动中心,故其北上侵扰嘉州南境必然翻越五指山。因此,最早取用沐源川道者,应该是马湖蛮。
其后马元庆在今沐川地界立碑记功。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沐川古碑,唐垂拱三年,玉津令马元庆等杀马湖夷贼纪功,今存。”这《沐川古碑》被后人称为《大碑石》,光绪《屏山县续志》载:“大碑石,在(屏山县)沐川乡,最古。道光时,知县杨公憇此,题有‘不料碑无一字存句’。”可知当时碑文已风化无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调查,发现《沐川古碑》立在金星乡围墙大队(今属沐溪镇)尖峰顶(又名“大碑”),惜今已不存。
而“沐源川道”其名首见于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诸葛武侯相蜀,制蛮蜑侵汉界。自吐蕃西至东,接夷境,七百余年不复侵轶。自大中(847年~860年)蜀守任人不当,有喻士珍者,受朝廷高爵,而与蛮蜑习之,频为奸宄。使蛮用五千人,日开辟川路,由此致南诏扰攘西蜀。蜀于是凶荒穷困,人民相食——由沐源川通蛮陬也。”其意指沐源川道(“沐源川通蛮陬”)是嶲州刺史喻士珍在唐晚期主持开通的,其结果更多的是给嘉州、给剑南带来了无尽的灾祸。但此说夸大其害,却无视沐源川道的开通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失偏颇。
这里提到开通“由沐源川通蛮陬”的喻士珍是嶲州刺史,显然表明从沐川城通往西昌城(嶲州治地)的原蜀汉安上道在唐代已改称为沐源川道了。可以认为,沐源川道在唐代已成为了一条沟通沐川和西昌的官道,尽管主要是被“南蛮”所取用。
唐晚期咸通十年(869年),南诏军数万人北侵,发动了著名的成都之战。据《新唐书·南蛮传》和《资治通鉴·卷251》载:十一月,南诏军出云南走零关道在清溪关受阻九天八夜后,便转向嘉州,“分军伐木开道,逾雪坡,奄至沐源川。”南诏军翻越雪坡时,正当寒冬,南诏军冻死二千余人,其后才达沐源川。负责嘉州边防的定边军节度使窦滂遣兖海镇将黄卓率领500兵士前往沐源川抵抗,一战下来,结果是500人全军覆没。
文中的“雪坡”有学者认为可能为今雷波县黄茅埂。但笔者访问沐川老年人,说上世纪中期以前,五指山每到冬天都是大雪封山。故“雪坡”很可能就是指五指山在冬天大雪封山的状况。这样“逾雪坡,奄至沐源川”就顺理成章了。
十二月十四日,南诏军士兵穿上兖海军士兵的服装,假装是兖海兵的败卒,东至岷江岸呼唤渡船,过河后,唐兵才发现是南诏士兵,但为时已晚。南诏军遂轻松占领犍为县城(在今孝姑镇永平村境),随后北进,纵兵焚掠陵(今仁寿、井研一带)、荣(今荣县一带)二州之境。几天后,南诏大军结集于嘉州凌云寺,与嘉州城隔岷江对抗,嘉州剌史杨忞与定边军监军张允琼勒兵抵抗,夹岷江布阵,“士攒射,蛮不得进”。二十九日,在相峙之时,南诏军暗中派遣一支奇兵自东津(今乐山城半边街渡口)渡过岷江,夹击唐军,唐军大败,忠武军都将颜庆师被杀,杨忞、张允琼落荒而逃,嘉州失陷。
乾符二年(875年),唐代名将、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击败再次入侵的南诏军后,为了扼制南诏,“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渡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新唐书·南蛮传》)。即分别筑马湖(今雷波黄琅镇)、沐源川、大渡河(在今汉源县境)三城,“以控蛮险”,“各置兵数千戍之。自是蛮不复入寇”(《资治通鉴·卷252》)。沐川有城,自此而始,到宋代成为著名的沐川寨。宋人张无尽《沐川寨记》载:“南蛮东北接境,常挟吐蕃为中国患。盖其路一出大渡河,一出沐川源,一出马湖江(金沙江)。而沐川之路,常为啸集之地。”高骈所筑沐源川等三城正是分别扼守此三路的要寨。沐源川道则成为“南蛮”取用次数最多的军事通道——“常为啸集之地”“蛮入蜀之要路也”(《资治通鉴·卷252》)。显然,唐代以降,沐源川道与零关道、五尺道一样,成为同等重要的军事战略要道了。
新闻推荐
寒冬时节,天气虽冷,但犍为新型工业基地上,到处都是一遍火热的生产和建设场面。走进犍为凤生纸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建设工地...
犍为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犍为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