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迹武侯祠展出 衮雪暗露称帝野心?
石门古栈道遗址。
武侯祠展出的石门遗迹。
曹操手迹“衮雪”。
曹操。 绘图/李潇雪
武侯祠展出的石门石刻。
石门栈道新景。
曾留下无数雄辞美赋的曹操也是三国时期鼎鼎有名的书法家,星汉灿烂,时空更迭,让人遗憾的是,曹孟德的书法真迹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史学界公认唯一一幅曹操的手迹就是刻于汉中褒谷口崖壁上的“衮雪”二字。
曹操生前做梦都想把刘备割据的蜀地收入囊中,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他攻取汉中消灭了张鲁集团后,竟意外地止兵于此,并没有继续南 下 成 都。1700多年后,曹操的手迹在成都武侯祠绿雨轩首展,展厅不远处就是刘备的惠陵。历史长河水脉蜿蜒,兜转千年总会完成一次合流。
壹
石门隧道
可供两辆马车并行
9月21日揭幕的《蜀道寻古石门汉韵——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精品展》是一次颇具史学价值的书法展,该展览通过石门摩崖、汉上名拓、武侯故道三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汉中市博物馆馆藏的摩崖石刻拓片精品,让观众亲见中国书法由篆到隶、由隶到楷演变的历史轨迹。现场最受大家欢迎的作品之一就是三国枭雄曹操手迹“衮雪”,据了解,这是曹操唯一存世的手迹,这也是它首次亮相蓉城。
此次展览的书法拓片悉数出自于汉中博物馆。汉中和成都,虽遥隔千里却一道相通。早在秦昭襄王时,秦岭间就出现了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褒斜道。秦汉时期,褒斜道是首都咸阳或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这条故道见证过公元前314年张仪、司马错伐蜀的大军;见证过楚汉相争时,刘邦“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的火光;还见证过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决心……刻于褒斜道南口的“石门”,更是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汉时期,为克服汉中七盘山的路障,官府下令凿石开路。人们采用火焚水激法开路,形成全长13.6米,内宽4.2米的石门隧道,在当时可供两辆马车同时行驶。这也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隧道。为纪念石门隧道的开通,当时镇守汉中的郡守鄐君下令,将石门隧道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之上,史称《鄐君开通褒斜道碑》。
贰
石门石刻
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渡
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的情怀,伴随着古道的发展。在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和记事。其中最著名、最珍贵的就是分布在褒斜道南端褒谷口石门隧道内外山崖的十三方石刻,因其历史研究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受到社会普遍重视,被后世称为“石门十三品”。品,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极有价值的石刻或书法作品。
石门“十三品”,不仅系统记录着褒斜道开凿、通行的重要历史进程,尤以其光耀千年的书法艺术,被中国历代书家学人奉为圭臬。1000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康有为更是将其中的《石门铭》誉为中国古代著名石刻中的“神品”。褒斜道上的石门石刻正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渡时期,文字由篆到隶、由隶到楷,这些千年前的瑰宝,使我们今天能再次见到中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
展厅还有幅作品堪称精品,这就是东汉时期的《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摩崖拓片,大名鼎鼎的辞书《辞海》的书名字体便是从这件千年前的石刻而来。而曹操的书法“衮雪”更是吸引众人围观,曹操虽善书,大概因忙于战事、政事,没有机会写,所以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传到当代的曹操书法就只留下“衮雪”二字。
封面新闻记者杨帆摄影报道
书法家曹操
笔墨雄浑雄逸绝伦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今陕西褒城)时,看到河中景象所书,字刻于河水礁石上。“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此石现存汉中博物馆,左端书有“魏王”二小字。专家认为,从书法艺术上来评判,“衮”字一撇一捺颇有动态之感,“雪”字则有静态质感。
《衮雪》真迹
汉中博物馆镇馆之宝
据记载,这幅拓片作品原址在褒斜栈道南端重要的隘口——褒谷口,褒水中巨大的皛石上,摩崖石刻整体呈长方形,宽148厘米,高67厘米,字径35~46厘米。《衮雪》是褒谷摩崖石刻十三品之第一品,细观“衮雪”这两个字,行笔放纵不羁,风格圆浑流动,寓刚劲于柔和之中,犹如绵里藏针,确有波涛澎湃之势,堪称书法之妙品。
1970年,汉中修建石门水库时,《衮雪》石刻被整体移置陕西汉中博物馆。入馆之后的《衮雪》虽然少了些奔腾之气,但仍是原汁、原味、原貌。我们现在看到的曹操书法真迹《衮雪》,亦是珍藏在陕西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河南省许昌市曹操府邸博物馆也将“衮雪”确定为曹操传世唯一真迹,将“衮雪”拓片悬挂在展室。
历代评价 曹操书法均为妙品
后人称曹操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文艺兼修之人。而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操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伦”之大美。
汉朝末期,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有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南朝的书法评论家梁瘐肩在《书品》中,把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玉灌,按历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把它们划分为神、妙、能三类:杰立特出者为神,运用精美者为妙,离俗不谬者为能;他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的书法作品为妙品。
除了《衮雪》之外,曹操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宋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操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说到元朝时还有曹操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说,曹操在武昌“黄鹤楼”侧曾写有特大、凛凛有生气、正书的“涌月台”三字。
题写﹃衮雪﹄背后的秘密
由于曹操传世的书法珍稀,那么他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题写的“衮雪”二字,更显神秘意味。当地有传说,当时曹操看到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奋笔疾书“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打趣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于是,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传说归传说,曹操题写“衮雪”二字的“衮”字的真实用意究竟是什么呢?据《周礼·春官·司服》和《礼仪·觐礼》解释说,“衮”字是“衮衣”、“衮冕”的意思,而“衮衣”、“衮冕”是帝王的专用礼服;“雪”字则象征高洁和纯正。
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诞生了无数英雄人物,以仁义为名的刘备,以忠诚为本的诸葛亮,以奸雄为名的曹操。总之,在这个混战的年代里,诞生了无数奇人异事,虽然曹操被人们称为奸相,但他一生并没有称帝,而是只称王。他或许有称帝野心,但是他内心清楚,一旦称帝,不仅让刘备和孙权立即成为没有缰绳的猛虎,还会引发内部大批忠于汉室的朝臣围攻。
曹操曾说过:“设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其本人没有称帝之举,但他认为自己的权力和德行已与帝王无疑。所以,“衮雪”二字是曹操本人在反映他具有帝王的霸气和崇高的威望。这种意境和心态只能够会意,不可言表,所以曹操在题写“衮雪”二字时,并不是把“滚”字忘了三点写成“衮”字。也许,当时没有人理解,仅仅认为是曹操触景生情而题写景物,忽视了他内心世界的真实用意。
封面新闻记者杨帆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戴余乐)昨(1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率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林... 犍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犍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