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道,蜀地留有旧时光

成都商报 2021-10-02 02:36 大字

分水岭镇(图据视觉中国)分水岭油纸伞可谓一绝箭板水路交通便利木城张家大院的特色走马转角楼

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从成都到重庆,在古时,有陆路与水路,无论哪条路,快也要三五日才能到达,商旅在路途中停驻,很多小镇因此而繁华。

时光荏苒,今天成渝之间,水路已被公路和铁路替代,最快几十分钟就可以抵达。前几天,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正式启动,建成后两地之间交通时间还会进一步缩短。

成渝之间,当年繁华的小镇,如琥珀被时光反锁,许多地方依然保持着过往的模样,这个国庆,不妨沿着曾经热闹的那条路,去看看蜀地旧时光。

本版文、图/杨松

· 分水岭 ·

百年油纸伞技艺

泸州市江阳区的分水岭镇与尧坝古镇相距十余公里,后者因名噪一时而广受追捧,以至很长时间人们忽略了前者的存在。

旧日的分水岭是茶、盐、油纸伞等物资往来的运输走廊。新场镇已经在老街东侧拔地而起,仅一路之隔便是南北朝向、东西延伸的几排穿斗式砖木结构川南民居,均匀分布在长700余米的金凤老街两侧。

老街上,有的人家经营饭店、茶馆、理发铺或杂货铺,服务乡里,一日三餐倒也无忧;有的则天天喝茶打牌摆摆龙门阵,或是带带孙子孙女,享受退休生活的安逸;还有些人家专门从事油纸伞制作,每日里削竹拼架、绘花上油,让这延续百年的技艺传承发扬。

说到油纸伞,可谓分水岭一绝。源于明末清初的泸州油纸伞已历经400余年发展,以分水岭制作最佳。1970年代出现的钢架伞迅速取代了油纸伞,直到对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重视和保护,才让油纸伞重又迎来新生,只是并非作为雨具被使用,更多的是被当成了精美的手工艺品。分水岭油纸伞的名气,皆因当地伞匠毕六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分水岭老街设有伞厂作坊和陈列室,街头也有店铺售卖,油纸伞花色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传统纸伞以泸州产的桐油、楠竹、水竹、皮纸等为原料,经过锯托、穿绞、网边、糊纸、扎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方能制作完成。纸伞可以撑收三千余次不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据说一把油纸伞制作耗时达半月之久,而价格集中在几十元到百余元,委实不贵。

距场镇南面十里之外有一古常乐寺,是抗战时期泸南中学遗址所在。幼年的琼瑶曾在这里度过一年快乐时光,她在《剪不断的乡愁》散文集中回忆了7岁时随父母逃难至此的岁月。泸南中学为中共地下党员刘国瑞及夫人袁彬1941年创建,1945年琼瑶的母亲袁恕行带着女儿投奔堂姐袁彬,并在泸南中学担任教师,琼瑶的小妹也在这里出生。

常乐寺尚在,却早已无人问津,只剩下空空的房间,四合院中杂草丛生。如今在打造商业仿古街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关注一下真正的老宅院,它们才是值得铭记的文化根源。

分水岭发展迅速,近年在董允坝打造伞里景区的同时,还建成了“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诸君若是到访,应该去老街和常乐寺等处走走,听镇上的老人们把往事娓娓道来。

· 箭板 ·

耐人寻味的神秘

巴蜀地区水道遍布,旧时为了货运交通的便利,多把场镇建在沿江处,乐山箭板镇也不例外。它地处宜宾、沐川、犍为交界之地,背靠鱼箭山,前有龙溪河,东到岷江不足十公里,水路交通便利,是当年周边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据说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屯兵驯马,因附近盛长马草,故名马草沟。后更名箭板,则与场边河床中三条长约百米形似“箭杆”的石梁和一块百米长的大石板有关。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一书中有“箭板镇波壁白姜”几字,说明明代箭板已为镇级单位和当地波壁岩的白姜可以入药。由于史料的欠缺和认知的不足,当地人以至专家均对古镇的来历及演变语焉不详,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也给这座场镇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明清时代,由于有跨境和水运两个优势,箭板很快便发展成商贸重镇,周边乡村的山货药材,外地的布匹盐巴等均在这里集散,再经岷江运往各处。清代鼎盛时期场镇中商铺林立,1200米长的顺河老街上有猪市、姜市、鸡市等市场,还有盐店、米店、布坊、油坊、铁铺、药店、旅馆、茶铺、饭馆等逾百家。河中舟楫穿梭,岸上人来货往,商人、农夫、挑夫、船工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到明清时期,已形成有四五百户人家、数千人口的繁华小镇。

人们陆续在这里筑路建房,依托山势建成一条绵延如蛟龙的石板街,两侧连排的穿斗式小青瓦砖木民居,多是两层结构,下店上宅。因地形所限,镇中并无深宅大院,只有几座宫庙建筑占地较广,规模宏大。

临河的吊脚楼建筑应运而生,自成一格。这些吊脚楼高达二三十米,基座为坚固的石堡坎,其上以砖石或木材为柱,建起二至三层的楼房。建筑底层因近水所以仅作堆放杂物用,二楼临街多作店铺,三楼则是生活起居或其他用途。

吊脚楼的长度几乎与老街相同,共300多进,长达千米。这也是四川古镇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吊脚楼建筑群,是箭板的建筑特色之一。令人惋惜的是2013年因电线老化引起一场大火,烧毁一排11进吊脚楼木板房。这些老屋历史均达百年以上,虽后来进行了复建,却给老街留下了永远的“伤痕”。

早前此地庙宇众多,包括龙王庙、凤凰寺、石辉寺、法海寺、鱼箭寺、碧山庙及附近的福田寺、雷猿寺、庆元寺、大兴寺、吴家观等,年代由唐至清,跨度上千年。有个传说一直在本地流传。当年张献忠战败逃遁,除了在江口,也在箭板禹王宫的地洞中埋藏了宝藏——后来江口沉银的传说已经得以证实,箭板镇的所谓宝藏是否也信而有证,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如今的老街人去楼空,上下两座码头除了长长的石阶,商船早已无影无踪。沿街的老店铺悉数关张,道路两侧的房屋多有残破,仅有些留守老人与孩童生活于此。当地一直有打造古镇的计划,百姓也一直支持恢复老街的旧貌,早前一度改成水泥路的老街又重新铺回了青石板。漫步这条石板老街,置身于传统的川西南民居中,仿佛可以穿越时光,旧梦重温。这条千米长的老街留下了诸多谜团,有些看似无稽之谈,有些却又耐人寻味。

· 横江 ·

依旧喧嚣的场镇

恰逢横江赶场之日,文明街、正义街、商业街这三条首尾相接长达500米的老街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来来往往的都是赶场的老乡。

横江逢阳历3、6、9赶场的风俗不知源于何时,但这里作为水码头,从明清时期便已是川南最大最热闹的场镇之一。这种定期赶场的习俗在四川不少古镇仍沿袭保留,它接地气,有人情味和烟火味,是一种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

直到今日,横江仍是宜宾叙州区西南最大的商贸大镇,内昆铁路还在此设立车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如此,横江才不似别的老场镇,依旧车水马龙,喧嚣热闹。

古街区东西长近500米,南北宽100余米,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保留着明代格局,清末民初形成的十余条街巷中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古民居建筑,尤其是公馆院落达30处之多,大多维持着清代风貌。

横江场从清中后期快速发展至民国初期达到鼎盛,当时有各类商铺数百家,布店盐店、油坊酒坊、客栈茶馆、日用百货,可谓应有尽有。镇中有7街10巷,近年对古街的保护与修复可算颇有成效,尤其通过2016年的建设,古镇基本恢复了旧时的风貌格局。

许多传统的手工作坊,包括铁匠铺、榨油坊、酒坊、丝烟坊和酱园坊等,现身大街小巷,还沿袭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川剧、关河号子和薅秧歌等民俗也得以保留,想要目睹耳闻,需等节庆或演出的时候。

这里的小吃眉毛酥因形似眉毛得名,相传创始于同治年间。外层为面皮,内馅有白糖、花生、芝麻等料,油炸后口感鲜香酥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上只有一间杨氏眉毛酥的店铺,可制作花生、五仁、云腿等多种口味。

随着连接楼坝镇与横江镇的横楼大桥通车,两镇曾经的摆渡船也慢慢成为历史。

· 华头 ·

与歌谣有关的瞬间

古镇改造大多是在古建筑修复和配套设施等硬件上大兴土木,夹江华头古镇却别出心裁地推出一首歌谣来宣传当地风土人情。这首名叫《华头谣》的歌曲写道:家乡的火炕肉,再次涌上心头。忆起那杯老酒,入口时的醇厚。青砖古径的尽头,系着波光上铁索悠悠。繁星跌落川溪河,如梦幻般轻柔……几句歌词便概括了华头的环境和特产,言简意赅又富有诗情画意。

“华头”源于铧头(耕犁上的铁制片头)这一农具,咸丰年间旧场遭受洪涝而将新场迁至此处,因当地青山和平坝的地貌状如铧头,故称“铧头场”,后改名华头场。

虽地处山区,陆路难行,但由于华头曾有便捷的水路,给出行和货运带来了便利——发源于峨眉山北部的川溪河(又名稚川溪)南北向穿过场镇,并最终汇入青衣江。当年,峨眉山、瓦屋山等都通过华头与夹江、洪雅等地互通有无,交换商品,做起买卖,一时间货如轮转,人气聚集,也带旺了本地各行业的发展。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场镇中老街长度尚存约半里,古民居也已不多,集中分布在上河巷和学前巷两条老街。面街的房屋大多出檐较深,可更好地遮阳挡雨。

农历单号是古镇的赶场日,逛逛老街,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再顺带捎些新鲜菜蔬和地道山货回来与亲友们一道品尝,分享那些与歌谣有关的动人瞬间,也是一件美事。

· 木城 ·

保存完好的大院

夹江木城原是沿青衣江而行的嘉阳古道上一座驿站,为夹江和青衣江流域的重镇。当地人很早就已经利用竹子造纸,直到民国时期纸业仍是当地的主要产业,纸产品通过水陆交通销往各地。从事纸业的一些商人因此得以发家致富,在场镇各处修建起自家的深宅大院。

木城镇内街道布局简单,大致为“十”字格局,保留下来的老街主要有三条:上街、下街和后街。上街与下街首尾相接,早年已铺设了水泥路面,长两里余。两侧多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川西风格民居,穿斗样式,青瓦坡顶,分平房和两层楼房,院落多为小合院,采用前店后寝格局。老街中尚有茶馆、饭馆、药店、旅馆和一些杂货店,居民以老人孩童为主。

场镇中尚有两座清代建筑保存完好,主人皆为张姓人士。

张家大院背靠小镇,面向青衣江,占地800平方米、共48间房屋。主人张绍庭为本地大户人家,纸业生意起家。张家人将本地的纸张通过水路运到宜宾卖出,再将宜宾的盐酒贩回本地销售。张家成为富商巨贾后,便从雅安购来木料建起这座宏大的院落。建筑为“回”字形两层围楼式合院建筑,楼内回廊相通,俗称“走马转角楼”。张家大院建筑整体恢宏大气,设计精巧。

张家花园为另一张姓人家所有,也是典型的大户人家宅院。可能因园中遍植花木,故以“花园”命名,也好区别于前述“张家大院”。主体为传统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八字阔门,分前后两座四院落,石板路面,白墙青瓦。院中石柱础雕刻精美,为场镇罕有。

新闻推荐

人民法院公告

四川法治报2021年6月3日发布公告查询网址:(www.scfzbs.com)张俊文、四川夹江规矩特性水泥有限公司、祝国蓉:本院受理雅...

夹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夹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