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药提质增效需闯“三关”

四川农村日报 2020-12-28 06:15 大字

一业一谈

受访嘉宾:陈兴福(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中药材栽培与鉴定专家)

无川不成方,四川作为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重要的原料基地,在业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中药材资源大省加快向中医药产业强省转变的进程中,川药产业如何才能提质增效?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中药材栽培与鉴定专家陈兴福就此提出了三点思考。

合理规划重点品种

在陈兴福看来,四川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拥有川西高原、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区、川西南高山峡谷区等5大不同类型的生态气候区,“四川可有效利用各地区生态气候差异大的气候、生态特点,合理规划重点发展品种,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中药材产业集群。”

另外,陈兴福认为,中药材的产区也应及时根据现状进行调整。“四川的川芎占全国市场用量85%以上,目前川芎主产区已向东坡区、夹江县等地转移。这些地方可以进行科学规划,稳定川产道地药材的市场优势。”

瞄准全产业链发展

“(只有)全产业链!”在谈到川药的产业化开发时,陈兴福一语道破。

具体来说,就是从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精简播种(栽种)技术、优质高产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的产地加工技术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研究与集成,形成全产业链的高效、实用技术,有效解决产量、质量与效益瓶颈,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企业牵头各方协作

针对“分散种植加工导致药材质量差异大”等瓶颈,陈兴福提出了以公司为核心的产业开发模式,即组建以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简称龙头企业)为核心,前端联系农户、中间联系专家与政府、后端联系市场的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模式,各方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龙头企业是中药材生产的组织者、加工与经营的主体,是中药材产业化开发质量的把控者,是产业化开发技术的组织与实施者,是农户、技术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中药材用户的连接点。

种植户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并保质保量交售中药材产品。

专家要针对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有效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与技术成果推广运用问题。

新闻推荐

夹江建国村:党建引领 点燃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四川经济日报讯(袁琦记者蒋培路)近年来,夹江县建国村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有效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村民...

夹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夹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