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报之恋

乐山日报 2020-10-17 23:34 大字

■朱仲祥

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我正为“网课”与外孙纠缠,忽然收到乐山日报副刊编辑的QQ留言,约我写一篇有关乐山日报的回顾性文章。这个约稿无疑是一把锋利的锄头,瞬间掘开了我的记忆河堤,有关《乐山日报》的往事汹涌而出。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童年时只知百里之外有座嘉定城,那里有座古老的乐山大佛。后来进城上高中,听说有位张姓学长的父亲曾经在《红乐山报》做过记者,不过这张报纸已停办。那时就想,一个600多万人口的乐山地区,焉能没有一张报纸?说来也是缘分,我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那年,也是《乐山报》诞生的年份。那时所在中学订的报刊里,就有一张《乐山报》,小四开版,铅字排印,来得很及时,消息也大多是周边事,阅读起来很亲切。所以每当一摞报刊送来,我总是抽出这张报纸先睹为快。

那时青春年少,喜欢写作,却心高气傲,发誓要做路遥要做周克芹,不断往那些大报大刊投稿,但屡投屡空无有战绩。后来有写作的朋友提醒我,可先投《乐山报》试试,练练胆和笔。1984年早春,果然收到《乐山报》寄来的样报,上面刊载了康鉴老师编发的我的两首诗,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从此和这张报纸结下了缘分。1990年我调到夹江县政府后,不仅写副刊稿,也配合工作写消息、通讯、言论等,偶尔也投投调研文章。其时,《乐山报》已经扩版为《乐山日报》,和川报一样的大四开版,容量更大了,栏目更多了,版面更活了,阅读的受众面更宽泛了,我也更喜欢了。

1995年夏天我调到乐山,在某机关干着替人捉刀的差事,从此和这座城这张报结下了更深的缘分。尤其是见证了一座城市与一张报纸的发展与荣光,感受到了《乐山日报》在表达城市文化、涵养城市精神、更新城市理念、塑造城市品质上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乐山日报》的四十年峥嵘岁月,也是这座古城蓬勃发展的时期。其间报纸用长长短短的文字加图片,真实记录乐山的改革开放历程,见证城市在东扩西进南拓北延中的涅槃与蝶变,让我们在阅读她的文字时,能强烈感受到城市的强劲脉动,感知到城市的进步与荣耀。无论当年合资企业的大胆引进、壮士断腕的企业转制、高新区的成立和发展、中心城区的经营建设,还是近年的交通建设大会战、城市建设的大推进、总部经济的大发展、旅游产业的大振兴,都能在《乐山日报》上找到对应的版面。同时,报纸用了更多力量关注民生,城乡的危旧房改造和拆迁还房,老百姓的就医就读就业等,市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点点滴滴记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

而对于这座古城,《乐山日报》更有一份担当。三千年的时间长河,塑造了乐山独特而隽永的文化气质。这种城市品性,也决定了《乐山日报》的办报思路,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左右着栏目设置和稿件采编,尤其体现在报纸副刊的编排上。品牌副刊“海棠”,是展示城市文化品质的一扇窗口,一直伴随着报纸的成长。还包括陆续出现的“旅游”“探索与发现”“文化”“摄影与绘画”等,刊载其中的众多作品,无不彰显出乐山城市的内涵与特性。而且报纸副刊还由原来的一个个文化栏目,扩版成相对独立的“三江周末”副刊,以及后来《三江都市报》的“嘉定坊”“品读”等文化副刊,报道城市文化,打捞城市往事,书写城市的梦想与追求。

城市的发展与《乐山日报》的成长,我和其他读者一样,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身在古城的二十多年里,无论因公因私,我和这座城这张报的感情都难以割舍,与报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重大调研或大型会议,经常需要跟报社的记者部联系安排采访。有时也将自己写的东西,拿去向报纸的大编们讨教。报社的地址从鼓楼街到土桥街,从海棠路到铁门坎,每一个行进的驿站我都曾造访,熟悉报社很多的编辑、记者,和他们成为朋友,常约了一起喝茶聊天,其间话题总会触及这座城这张报。

四十年岁月匆匆,但我还不想说四十年成就辉煌。正如我们的城市发展还不够辉煌一样,报纸的发展也还需风雨兼程。我只想说:因为有了这张报纸的存在,这座城市才会更加精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滋味。

新闻推荐

麻柳乡小学 交流座谈明师心

近日,朝天区麻柳乡小学召开教师座谈会,该乡主管教育工作的负责人同教师们深入沟通交流。过去一年,该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今年...

夹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夹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