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月饼

三江都市报 2020-09-29 07:47 大字

乔德芳

吃月饼是欢度中秋佳节的一个传统习俗。在我们家乡,大多数人家过中秋节,都要做上一桌好菜,备上月饼、水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叙谈,赏月,吃月饼,喝酒品茶。也许,这就是我们普通百姓最朴素最传统的欢庆仪式了。

我的老家在川东一个山明水秀的小村庄里。小的时候,别人家过中秋都是到商店里购买月饼,我们家的月饼却是母亲自己动手制作的。父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子女,全家七口人。父母收入不多,必须勤俭持家。

1960年,我们家乡先后遭受了严重干旱和洪灾等,我们家和好些人家一样缺吃少穿,但大家瓜菜代粮,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积极抗灾,恢复生产,坚忍不拔。

这年中秋节,为了让全家人能够吃上月饼,母亲把想方设法积存起来的少量黄豆炒熟,用石磨磨成粉,再加入很少的红糖水,搅拌成月饼馅;将为数不多的小麦磨成粉,发好面,再打好碱,反复地揉搓成空心圆面团,包上月饼馅,并将这些做好的圆面饼,放进木刻成型的月饼模型内,压制成“月饼”的模样,然后,再用文火慢慢地烘干、焙熟。如此这般,香甜可口的“家庭定制”月饼就新鲜出炉了。

这年中秋节的晚上,皎洁的月亮又大又圆,亮汪汪的月光如水般地洒落在我家宽敞的院坝里美不胜收。哥哥姐姐们迈着欢快的步伐,轻快地搬出自家的方桌、板凳,摆上月饼、老叶茶等好吃的东西。然后,父母亲恭恭敬敬地“敬月”,敬月以后,我们全家七口人,围坐在方桌周围,开始吃月饼,喝茶。这天晚上,我们人人都吃上了两块小月饼。

虽然,这些月饼是如此的简陋、朴素。但是,我们却兴致勃勃,边吃边谈。时至今日,我还会清晰地记得父亲教导我们兄弟姐妹要刻苦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神情,以及母亲慈祥的微笑和小妹吃月饼时天真活泼的模样。我们都说,这月饼又香又甜,好吃极了,令人回味无穷!

自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随着哥哥姐姐们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我们家逐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较好的日子。但是,每逢中秋节时,母亲依然如故地要制作月饼。当然,月饼质量水涨船高,增添了用腊肉、花生、水果等做馅的月饼品种。固然,这些月饼依然简陋朴素,但是,因为是自制的,自然受到全家人的厚爱。

光阴荏苒,60年过去。沧海桑田,早已物是人非。母亲在20多年前因病去世,我们兄弟姐妹也因工作生活等原因,纷纷离开了老家,有的去了四川其他市县,有的去了广东,有的去了上海,小妹去了欧洲,而我则安居在美丽的瓷都夹江。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欢度中秋,月饼必不可少。年逾六旬的我,数十年以来先后品尝过花色品种繁多、价格档次各异的月饼,其中,自然有制作精美、价格高得离谱的月饼。也许是因为心理因素,或者口感失衡吧,总之,在我的心灵深处固执地认定:母亲亲手制作的月饼,才是过口难忘的月饼。就连小妹也说,1960年的中秋月饼,是她吃过的最好的月饼。

我们怀念自制月饼,是眷恋艰苦年代那浓浓的亲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想,欢度中秋并非一定要有高档的月饼,只要亲人能欢聚一堂,品尝一下普通的月饼,喝喝茶或者美酒,一边叙谈,一边赏月,那温馨祥和的氛围,才是中秋节本来的滋味儿!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城区供气

本报讯(记者吴薇)受“8·18”特大洪涝灾害影响,金马线岷江段,城东配气站(嘉州长卷)到马铺配气站(长青路)的高压管线被洪水冲...

夹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夹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