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宅生活

三江都市报 2020-02-25 09:50 大字
朱仲祥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进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过年方式:宅。

因为疫情来势汹汹,我们唯有闭门自守。在一条条“不准聚会,不准串门,不准举办红白喜事,不准不戴口罩出门乱窜”的劝诫中,在一片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寻求自我保护。

除了买菜买米戴口罩出门,其余时间都宅在家里。没有了虚情假意的应酬,剩出大把的时间待在家里,把“诗和远方”暂且放在一边,独自享受生活的宁静与人生的静美。安静地读书、写作、上网、看电视,心无旁骛地煮饭做菜,洗衣扫地,到后院子去打理菜地,给兰花、石斛换钵施肥,特别是趁此时光把乱七八糟的书柜认真整理,将乱搁乱放的书籍归了类,使用时找起来就方便了很多。

但现代不是古代,要做隐士还真不容易。说是享受孤独寂寞,难免有些矫情。常常是身在家中,心系天下,眼观六路,神游八方。信息社会完善的网络,让我们难以耳根清净,不时总要拿起手机看看信息,从轰炸似的各路消息中寻找自己关注的内容,为一些打动人心的段子点赞。

这段时间,“朋友圈”里有不少微信都是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国家的决策,有抗击的行动,有科学的发现,有防控的经验,有严肃的,有搞笑的。特别是一些消息非常令人感动。比如八十多岁高龄的钟南山,还心系苍生奔赴一线;知性温婉的工程院士李兰娟,单薄的身影不断出现在拥挤的病床前;一些医护人员勇敢请愿奔赴武汉重灾区,一些社区工作者匆忙奔走在街道楼院。

其中的一些守望相助的感人事情就发生在身边。

记得农历正月初一进入作协微信群,就看见一位医生作家发的一组照片,并附文说明是她们医院医疗救援队出征的情景。照片上,医护人员排着整齐的队列,身着统一的服装,手提统一配置的拉杆箱,惜别亲友义无反顾地向大巴车走去。他们的神情是那样淡定,脚步是那样沉稳,仿佛这不是奔赴生死战场,而是一次普通的出诊。看着镜头里的天使们,我的眼眶一阵阵发热。那天中午打开电视,正好又看到央视一套的午间新闻播出了他们出征的镜头,那面医疗队的红旗是那样夺目。

于是,我写了《致赴楚医疗队》一诗作为献礼:

SOS,武汉;SOS,中国

我们的家园正经受瘟疫横行

来不及踯躅彷徨诉说离殇

你们挺起饱满的胸膛,逆流而行

沿着滚滚长江的指向

迎着瘟疫的明枪暗箭

带上简单的行囊和亲人的叮咛

逆行的脚步铿锵而坚定

将鼠年春节的温

馨留在记忆

把决战病魔的誓言攥在手心

逆行,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精神

逆行,是此刻中国最美的风景

宅居防疫的日子里,阅读了许多抗击新冠病毒的诗歌。报刊杂志、文学网站、诗歌公众号,全都行动起来,为打赢这场战役鼓劲呐喊,在大灾大难面前彰显文学的力量。我所在城市和全国各地的文学界一样,作家诗人们积极行动,电视台、报社、文化馆和作协等多家组织和媒体,都纷纷推出了以抗疫为主题的众多诗歌作品,一时间形成了抗击疫情诗歌热。我能做的就是积极参与,写作了诗歌《武汉,我在等你春暖花开》。

宅在家里的这个春节,每天打开手机电脑,总会读到朋友们新创作的抗疫诗歌,尽管样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反击病毒、关爱生命的声音都是一致的。

前几天,我老家县城的作协又将上百件抗击疫情的诗歌、散文和美术作品,通过手机传到了我的手里,委托我看看稿,用作他们编辑的夹江抗击新冠肺炎文学专辑。于是,我宅在家里的时光又有事可做了,潜心拜读这些心灵的呼唤,感受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共克时艰的强大声音。

新闻推荐

夹江73家企业复工复产

本报讯(记者宋雪)12日下午,夹江县新场镇土门铺社区,村民莫健莲戴着口罩、提着刚刚采摘的新鲜茶叶,来到已开办17年的雾峰茶...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