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我和我的祖国 资深影迷 荣光友

济宁日报 2019-07-05 09:27 大字

1958年秋天,5岁多的我,在看露天电影《红孩子》时,被银幕上的精彩故事给迷住了。从此以后,我就成为了影迷。

1953年5月,我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一个子女众多的工人家庭里。爸爸妈妈养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小时候,我们这里没有电影院,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在小城的广场上看一场露天电影,这也心满意足了。

我们家就住在广场附近,只要听说放电影,我和小伙伴们就非常激动,几天前就聚在一起猜测着什么影片。放电影的当天,我们提前两三个小时就抬着凳子,到广场上占位子。广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晚来的观众,就只能到银幕背后,那也津津有味。过后的几天,还要回忆和讨论电影的内容。

上世纪50年代,电影不太多,区电影队放映的露天电影也就少。但在60年代初期,影片慢慢多起来,露天电影也跟着多了,《英雄儿女》《刘三姐》《东方红》,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大型国企也建了放映队,为职工和市民放映露天电影《南征北战》《党的女儿》,人们喜闻乐见,赞不绝口。

因为是露天,有时正演到精彩关头,却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中断;步行十几里到达场地,才知晓影讯有误的时候也有。影迷并不灰心丧气,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丝毫不变。

上世纪50年代末,五通桥区修建了一座电影院。大多数家庭很少舍得花钱去看,但酷爱电影的人,却能省吃俭用看电影。我父母的收入虽然稳定,但全家生活简朴,因此有了全家看露天电影的“家规”。直到大哥、二哥参加工作后,父母亲才同意“适当”买票看电影。

1965年六一节,区电影院放映的多部影片,都是票价低廉的儿童专场,我用父母给的过节钱,看了《董存瑞》和《雷锋》两部影片。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直到我参加工作后,能够业余坚持文学创作,也是与电影的激励有关的。

1971年1月,我有幸被五通桥盐厂招工,当了工人。有了工资,看电影就方便多了,去电影院看了《火红的年代》《多瑙河之波》等中外电影。1974年,我应征入伍。退伍后,又回到盐厂从事管理工作。工作岗位变了,但对电影的痴迷却没有变。

改革开放,百业俱兴,电影创作硕果累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彩色宽银幕佳片不断涌现。我们区电影院放映了《芙蓉镇》《红高粱》《焦裕禄》等许多经典影片,逐步富裕起来的家乡人,纷纷走进电影院观看宽银幕电影。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进入21世纪以后,电视节目以及网络传媒,逐步分流了电影观众。但作为影迷,只要有值得看的影片,我们都会痴心不改。

2013年6月,年满60的我退休以后,与老伴前往子女所在的乐山市夹江县城定居。县城设施齐全,拥有威尼电影院、时代华纳夹江电影院等,可同时放映多部影片,日益增多的电影片源,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最近几年,我们先后看了《流浪地球》《白毛女》等视听效果极佳的3D影片和其他大片。

更为值得赞赏的,是随着大屏幕彩电和网络影视播放的创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点播心爱的电影。我先后点播了《芳华》《港珠澳大桥》等优秀电影,方便快捷,特别惬意。

回首往事,幸福盎然,激励我大半生的电影,将继续愉悦我的晚年岁月。从露天电影,到3D大片的变化,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壮丽70年的辉煌。

新闻推荐

夹江县政协 支招古镇名村保护

(黄利萍)近日,夹江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与民革党员围绕古镇名村与旅游开发开展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夹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夹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