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造纸村寻找“诗和远方”
在大千纸坊,工人两手握住竹帘,放进浸泡纸纤维的大缸,前后左右一晃,一层纤维就上了帘。
夹江石堰村“牵手”国际艺术团队
11月4日,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村里老老少少都起了个大早。当日,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来到夹江,来自世界各地近60位艺术家走进村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来了场关于艺术的对话。
为何竹林深处的小村庄,会引来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侧目?这还得从石堰村的这件“老古董”说起。
夹江县马村乡一带,自古以来造纸业兴旺。当地传承的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的古法手工舀纸制造技艺,与《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吻合,是对蔡伦造纸术鲜活呈现,因此,夹江有了“蜀纸之乡”的美誉。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面临着重找出路的困惑。
这次借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石堰村用传统手工艺吸引各国艺术家驻足,旨在通过重新打造,为传统手工造纸村寻找“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吴晓彤文/图
大千纸坊:见证传承千年传统手工艺
沿着石堰村蜿蜒的村道行至尽头,便是该村最出名的手工造纸坊——大千纸坊。
此时,大千纸坊第四代传承人、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石利平正在抄纸。只见他两手握住竹帘,放进浸泡纸纤维的大缸,前后左右一晃,一层纤维就上了帘,“这道工序很讲究,纸浆抄得不均匀,一张纸就会一边厚一边薄。”石利平擦干了手,拿起一张晾干的纸甩了甩,纸发出清脆的响声,“你看,多有韧性。”
石利平告诉记者,每年5至6月和10月,马村山岭茂密的竹林深处,伐竹的山歌此起彼伏,工人们砍下嫩竹,运送到山下的大池窖水沤杀青、槌打、蒸煮……历时3个多月,才能造出一张张洁白的手工纸。
“砍其麻(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伫立在迎江乡古佛寺的“蔡翁碑”,从清代道光十九年保存至今,用24字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抄四个环节72道工序。
“走,带你去看看修建于1922年的纸坊。”石利平带着记者拾级而上,一幢用木板搭建的川西南传统四合院映入眼帘。“抗战时期,宣纸非常紧缺,张大千听闻我曾祖父是出名的大槽户(手工造纸者),便住进我们家一起研究造纸技术。”石利平回忆,他指导造纸师傅在竹浆中加入麻纤维提高纸的强度,又在纸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物,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并将纸的幅面规格提高至4尺和5尺,制成有云纹暗花和有“蜀箕”“大风堂”字样的独特帘纹高级书画用纸,开创出新一代的夹江书画纸。张大千称之为可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国之二宝”。
纸乡谋变:保护发展要﹃鱼与熊掌兼得﹄
绕到四合院的背后,正是近百年的老造纸坊:废旧的石缸、石窖、石碓等造纸器具布满竹叶,院坝空地上放着新伐的竹麻、成捆的蓑草——夹江竹纸最重要的原材料。
“最鼎盛时有上百人在纸坊干活,有近30个槽在造纸,现在只有两个槽6个工人。”石利平摇了摇头,随着技术改进,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规模较大的纸坊仅需 20天左右就可以制出国画纸,“手工造纸业成本高、出售难、耗时长,年轻人不喜欢。”
马村乡作为夹江传统书画纸重要产地,2000年前,仅石堰村就有上百家造纸坊,现在仅剩10余户还在坚持。“全县3000余个纸作坊中,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工艺已不多见,30岁以下的造纸者更是屈指可数。”夹江县文广新局局长徐艳坦言,为解决传承问题,夹江县依托本县职中,开设造纸技艺培训班。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又能让村民增收?“田野小道、茂林修竹、变化中的村落及传统手工造纸,这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现实中的生活,正是展示这项技艺的最好载体。”于是,打造以石堰村为中心的纸文化特色村落应运而生,“大千纸坊”作为重要遗产地保护起来,相邻的金华村的篁锅、石碓等造纸工具也被重新用起来,表演性地恢复72道传统工艺,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生走进石堰村,亲身体验手工造纸。
“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去年底起,夹江实行‘集中制浆,统一治污,分户造纸’,让原本面临关闭的手工造纸厂得以保留。”在夹江县主要负责人看来,夹江造纸不仅要让人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个产业得以延续。
乡野+艺术:﹃牵手﹄艺术家共建﹃新石堰﹄
在石堰村村口,新修的“千年纸乡”牌坊已立起来,临水游览步道也初具雏形。而在大千纸坊的老宅,石利平和妻子正忙着为前来体验的学生整理房间和备菜,“最近一年,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过来参观、体验,没地方吃饭只能我们自己做。”
“大千纸坊一年要接待2万-3万人,但村里还没有一家民宿或农家乐,具备餐饮接待能力的也屈指可数。”马村乡副乡长罗毅坦言,几个传统造纸村——石堰村、金华村都是以外出务工和造纸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经过多次调研,在原省文化厅的帮助下,竹林深处的石堰村“牵手”法国艺术团队,以古法造纸兴产业、艺术家聚人气的方式,打造“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
废弃的石堰村小学成为这个基地的核心。在小学教室的墙壁上还悬挂着一幅幅当地村民创作的“农民画”,一幅幅形态不一、主题各异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村民们的“诗与远方”。
“‘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整体规划是由法国设计师团队负责,作为其中首个项目,驻留基地将于明年3月完工。”徐艳透露,借机这场国际艺术双年展,石堰村今后将成为国际艺术家采风场所。在法国设计团队看来,特色村落的打造将保留原汁原味传统文化风貌,尊重原生态、原住房、原住民,以纸文化为核心引入国际艺术家及文创项目。
“今后,这里将包括手工机械造纸、72道古法中国造纸博物馆、艺术家画馆等多种艺术形态,游客既能体验最传统的古法造纸,也能牵手前沿的国际艺术。”说起未来,徐艳充满信心,古老的石堰村终于找到“新生”方向。
新闻推荐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发布
四川日报讯(记者吴梦琳)11月1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理论研讨与工作推进会在乐山市夹江县举行。会上,《藏羌彝文化产...
夹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夹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