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益协社创始人冯月樵用书籍启迪民智

南充晚报 2018-06-07 09:47 大字

□ 贾登荣(南部)

对于普益协社, 如今很多人是陌生的;对于普益协社的创始人冯月樵,更鲜为人知。然而,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成都市的普益协社和冯月樵,却在文化界、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著名作家朱自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冯月樵:“君,今之有心人也,其办成都开明书店,垂二十年。沪上新书日出,君毕力致之,以饷学子,其经营也,不孶孶为利,而惟启迪民智促进新学术是务……”

冯月樵,1900年出生在南充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家庭,幼年丧父,随教育名家黄树滋先生受学。上世纪20年代初,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熏陶,他开始思考用图书来启迪民智, 促成国家富强。从此,冯月樵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坚持在图书出版领域耕耘,成为文化界知名人士。

创办普益协社 留存珍贵书刊

1919年,冯月樵联合甘焕明、伍玉章等人, 在成都市最著名的商业街劝业场口(今春熙路北)办起了成都第一家免费阅览室———普益阅报室。

1926年, 冯月樵与毕业于四川国立高等师范(四川大学前身)英语部的李畹青结婚, 夫妻俩将普益阅报室改为普益协社,销售各地出版的书籍,地址也由劝业场迁到祠堂街。1929年,由于承担上海开明书店的图书经销, 普益协社改为开明书店成都店, 冯月樵成为上海开明书店的股东之一。

1942年, 上海开明书店在成都自建分店,冯月樵将店名恢复为普益协社。普益协社规模逐渐扩大,设有文化部、代理部、文选部、儿童部等业务机构,经销的图书有《大众哲学》《唯物论与唯物史观》《朱德传》《二万五千里长征记》《闻一多全集》等进步书籍,也有开明书店、南京钟山书局出版的图书和教科书,还有《生活周刊》《中学生》《英语周刊》等期刊。

冯月樵还在人流量极大的少城公园(如今的人民公园) 内租了一间房屋,开办小型图书馆,取名“普益图书馆”,并将自己历年所藏新旧书刊、 字画等公开陈列,任人取阅、不收分文。他积极向一些学校捐赠书籍,满足师生们的阅读需要。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藏书家龚明德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我供职的这所大学的图书馆中, 至少有一两百本珍贵书刊是冯月樵用他父亲的遗产购置的,捐赠给学校的,“普益图书馆”的贴标,至今还保留在每一本书刊上。

首创活页文选 方便读者阅读

提到活页文选, 很多人都以为是叶圣陶的上海开明书店创造的,其实,活页文选真正的发明者,是冯月樵。

经营普益协社期间,冯月樵感到,青年学生和普通大众, 对于砖头般厚的古典著作,阅读起来十分困难。如何用一种简便的方式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呢?从1924年开始,冯月樵决定,将古籍中一些名篇挑选出来,印制成薄薄的单行本;为了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 单行本装祯也尽量简洁,不要单独封面。

这种用铅字排版,夹江土纸印刷、价廉物美的活页文选面世后, 受到读者热捧。 为配合中小学选讲课文的需要,从1926年开始, 普益协社又印发了配合国文、英文、音乐等科的活页文选课本,在川西各中小学校受到学生欢迎。活页文选先后被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等普遍采用。

有着“蜀中才女”之称的诗人、画家黄稚荃在《抗战期间冯月樵对成都文化事业的贡献》一文中说,冯月樵和普益协社采取活页方式编印的《救亡文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启迪民智的独特作用。

1937年, 冯月樵与中共地下党员黄启明联合办起《救亡日报》,宣传抗战,唤起民众保卫家园的决心。 为了及时传播抗日主张、发布抗战消息,冯月樵又采取活页的方式,大量编印出版《救亡文选》,在成都街头广为散发,以动员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去。 据不完全统计,冯月樵在抗战期间,共编印宣传抗日救亡的活页文选1600多种。

请名家编教材 缓解学校之困

普益协社一直是经销中小学教材的主要阵地, 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 来自上海等地的教科书一下子断流了。眼看开学在即,成都市及省内很多中小学校都在为没有教材而发愁。 作为教材经销者的冯月樵,也愁得夜不能寐。

他从报上看到,叶圣陶、顾寿白等文化教育界资深人士, 为躲避战乱来到成都,寄居华西坝。于是,他找到叶圣陶等人,说明来意后,得到对方积极响应。过了不多久,包括中小学文科、理科教材若干种,就摆到冯月樵的案头。虽然有了教材,但又遇到纸张十分缺乏。 冯月樵马上派人采购回一批夹江纸,昼夜加班印刷,终于赶在开学时将这批教材送到中小学校。

重视子女培养 书香传承家风

1971年,冯月樵去世。“在我最青春的时候,和丈夫相识并结婚,这是我一辈子的幸运。”2010年,在接受成都媒体采访时,已经103岁高龄的李畹青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李畹青师范毕业后在成都、涪陵等地教书,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先后在成都陕西街小学、龙江路小学、暑袜南街小学任教,由于口碑好,被挽留一直工作到75岁才从商业场小学(如今的天涯石小学)退休。遗憾的是,这位成都最长寿的女老师,于2011年到另一个世界与已故四十年的丈夫团聚了。

冯月樵夫妻先后生育五女二子。受父母“文化救国,实业兴国”思想的影响,子女们都热爱学习,均以优良成绩进入大学。“父母非常尊重子女的志趣,同时教导我们对国家和社会要有责任感,有所贡献。”三女儿冯秉英说。

如今,冯月樵、李畹青这个大家庭中已经满堂开花,子孙后代50余人,大多就职教育战线且表现杰出:两院院士1人,博导3人、博士5人、硕士7人、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人,国外留学的超过10人。对此,小女儿冯秉和说:“有人笑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办一所一般大学都够了!”

新闻推荐

钟勉率省政协调研组来乐调研深化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报讯(记者张清)5月17日、18日,省政协副主席钟勉率省政协调研组来乐,就“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夹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夹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