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 应形成“多声部合唱”
□余如波
4月10日晚,四川师范大学迎来一场特别的文化盛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地区地方曲种创作及评论人才培养》在此举行汇报演出。去年10月开班以来,各地学员汇聚于此聆听讲座,接受专家学者现场辅导,观看、参与小型展演活动,最终以一场汇集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四川竹琴4项曲种的演出呈现学习成果。
这样的场景,此前在校园内并不多见。尽管新世纪以来,“高雅艺术进校园”一直受到提倡,然而具体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却以京剧、昆曲等为多。二者一为“国粹”,一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先天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笔者十多年前入四川大学,恰逢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来校连演三天,师生观演盛景至今历历在目。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热潮中,校园成为重要基地。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简化为“送戏进校园”,其内容、形式都有待进一步多元化。传统戏剧之外,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手工技艺等门类,其呈现方式也不能简单以“表演”蔽之。
值得注意的是,省内高校的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情况,已呈现出些许变化的端倪。除了川师对曲艺的关注,川大申报《年画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凉山彝族漆器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西南民大申报《皮影工艺与创作培养工程》《胡琴音乐人才培养》等项目,通过演出、展览、讲座等形式,让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呈现于校园。
高校不仅可以沟通学界与业界,让二者的研究、创作相互影响、借鉴,更能向莘莘学子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世界,于潜移默化中达到传播、传承的效果。去年6月,四川大学美术馆就举办了一场“民风艺韵——巴蜀木版年画精品展”,不仅展出绵竹、夹江、梁平三地年画精品,以及年画制作工具、印版、颜料等,还邀请民间艺人演示、讲解制作技艺。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要在校园内“唱响”,不应只有一种声音,内容、形式上形成“多声部”才更加引人入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夹教宣)为深入推动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安全保护工作,日前,由省慈善总会联合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来到夹江县甘江一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科普宣传主题活...
夹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夹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