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通古镇上的老街

铜都晨刊 2017-12-27 12:47 大字

■吴华

大通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拥有两条历史文化核心街区的大通古镇,其街巷建筑到底有哪些特色?

在《大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澜溪街历史街区规划保护面积为16公顷,是大通古镇的主要街区,位于长江南岸江畔,地处江中和悦洲(江心洲)与长江南岸之间夹江(鹊江)、青通河入江口汇合处。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多次战火毁灭与复建,现尚存一条长780余米、宽7~15米、铺着四方形紫红麻石街面,临街多是小瓦屋面青砖黛瓦马头墙的门面房,呈现徽派建筑特色。不喜奢华、浮夸的古人,当初从40多公里之外的九华山运来众多石料,建设如此宽阔、气派的街道,可以想象当时的商贸活动多么繁华。此街有着典型皖南传统商业街市的特点和特色:安徽中南部近100多年来各个时代不同特色建筑的自然展示街;古城镇中显得较宽老街(最窄处也达7米以上);铺正四方形街铺石的古街(非长条石)。现存传统建筑10余万平方米,呈现着原居民生活的延续,是当今仍“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存沿街店铺多为清代中后期及民国以后建筑,街面的正四方形街铺石系明代铺就,其间虽经多次翻修,至今仍保存完好。

澜溪老街的现存历史史料记载甚少,大多是与和悦老街相提并论。它与和悦老街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原居民生活的延续。目前,澜溪街上不仅有丰富的生活配套商业,还保留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商业、传统手工作坊和居住等。其中的部分建筑带有明显的建国初期历史痕迹,如店招的写法、建筑式样和局部装饰等,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忠实反映。

和悦老街于1996年被批准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全长2560米,现存约1790米,是和悦洲最鼎盛时期“三街十三巷”中留存至今格局最全、风貌最好的街巷。坐落在大通镇对江的和悦洲上。和悦洲呈圆形,四面环水,似荷叶漂浮在水面,故原名“荷叶洲”。后清廷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来洲上检阅水师时,把荷叶洲改名“和悦洲”,意在生意人要和颜悦色迎客商。自明清至二十世纪30年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和悦老街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其木头穿枋结构的三街十三巷(由头道大街、二道街、三道街和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等十三条巷组成,每个巷子的名字都带水字旁,意在以水克火)。每个巷子既将三条大街串连一起,又相对独立,巷里还又建有好几个支巷,既方便居民进出,也方便送水工挨家挨户送水(因当时,大通和悦洲上没建自来水厂,商铺和居民的饮用水,全靠送水工从鹊江中挑水运送到商铺和居民家中)。当时的和悦洲上,密集的三街十三巷建筑群,绽放出了“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景象。和悦老街目前基本空置,但从总体风貌上来看仍比较完整,改动少,能忠实反映大通传统民居的原貌。三街十三巷的建筑格局独具特色,现今保留下来的部分徽派建筑,仍保留有明清时代风味,具有典型特色代表性的马头墙、吊脚楼、青石板铺就的巷道等依然保留至今。虽有部分建筑物单体现已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但街区总体规模和全貌仍延续存在,一些老商号与祠堂的字号、标志仍依稀可见。还有反映和悦街历史上部分特有公共功能的极具影响力的报馆、银楼、银行等建筑遗址,给了人们追忆往日繁华的想象空间,感喟历史的沧桑。在《大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和悦街(和悦洲)历史街区规划保护面积23公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核心街区,它将以“历史遗址公园”的面貌呈现在游人面前。

另外还有一条中山路。之前名叫大马路,是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山路的。作为昔日鼎盛时期大通和悦洲上最繁忙的交通要道,它北接和悦洲北岸大轮码头(位于现国家级长江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北闸位置),中间穿过和悦老街三条大街,南接大关口边上的小轮码头与候船室。在和悦洲号称“小上海”时,每天几乎不分早晚,道路上始终是黄包车和行人川流不息。沿路两边还分别建有怡园、悦京剧院等戏园、茶楼及醉雅轩、六品轩、龙江馆、乐陶园等大通最有名的酒馆、饭店;更有“国立十六中”(是现铜陵一中和重庆永川中学的前身)、“大通盐务招商局”等著名建筑沿路两边而建。自1957年铜陵将和悦洲上的大轮码头下迁至五公里外的横港以后,中山路的车水马龙才日渐平复下来。

新闻推荐

四川省眉山市“七旬婆婆”豆淑容: 照顾瘫痪离婚儿媳 15年不离不弃传真情

豆淑容(左)忙农活,儿媳唐慧琼(右)绣十字绣贴补家用豆淑容是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高塔村的普通村民。15年来,她照顾着已与儿子离婚的瘫痪儿媳唐慧琼,不离不弃。“既然你儿子与媳妇都离了婚,你为啥还操...

夹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夹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